2004年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4年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论文.doc

  2004年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论文 .freel一1991)、高速增长期(1992—1998)、稳定发展期(19刃年后)三个阶段。开发区的格局特点体现出“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几大战略目标。⑨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建投资的特点为:国家投资比重高,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偏于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⑩ 草原的消失和加速度扩大的荒漠化,祸起农垦。近30年来,气候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荒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农耕的影响占70%以上,超载过牧的影响占12%。中国的草地与耕地一样,其承包期限也是30年不变,未考虑草原特点。30年期限明显偏短。特别是荒漠化严重地带,更需要长期的承包使用制度。短期承包会导致使用者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⑾。 ---------------------------- ⑤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管》)2004年第1期。 ⑥《国家海洋局原任和现任局长张登义和王曙光谈海洋区域》,《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9日。 ⑦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3日。 ⑧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⑨龚雯:《国家级开发区20年发展启示录》,《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1日。 ⑩董志凯:《从20世纪后半叶东北基建投资的特征看老工业基地振兴》;傅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⑾胡一帆、朱晓超:《溯源沙尘暴》,《财经》2004年第7期。 九、中外经济关系与港澳台经济史研究 中国近50多年中3次大规模引进外资,复制翻版的工业化进程,最大的收益是摆脱了百年“挨打”的境地,在冷战和核讹诈时代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基本完整。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以形容招商引资、对外经贸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方面所起的正面、负面作用,非常贴切。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一大动力,不少地方已经到了“饮鸩止渴”的程度。彼此攀升的优惠政策,不惜牺牲国家、地方财政收益;彼此压低土地出让价格,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②从总体上看,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不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如2002年各项外资流人接近6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527亿美元。而同年美国所得到的国外资本净流人额高达7072亿美元,是中国的13倍以上。仅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净值就达到了962亿美元。中国吸引FDI数量的“潜在能力”,其实要高于其在引进FDI上的实际表现。③陈锦华回顾了1975年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宝钢建设的历史。④蔡成喜反思新中国开拓对日贸易历程中政治与贸易关系,认为以政治统帅贸易,急于求成,是主要“左”倾思想,体现在商品分类、互设常驻商务代表机构方面。⑤ ———————— ①温铁军:《中国三次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东方杂志》中经网2004年7月23日。 ②陈伯君:《对我国涉外经济的深层次审视》,学说连线2004年8月9日。 ③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3月4日。 ④《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2期。 ⑤《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2期。 十、学科建设 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唤加强经济史,特别是改革史的科研与教学。认为当代“经济学没有从经济史那里学习到什么”,而是脱离历史和实际,整天埋头制造模型。如此说,中国的经济学则更可以省事,连模型都用不着制造,现成地拿来就是了。但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必然是幼稚的和苍白的。⑥本来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在大学的经济学科来讲,是专业基础课,但是现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我们主管部门对这方面强调不够、重视不够也有关系。这样一种忽视将来会付出代价的,而且现在已经在付出代价。⑦在研究方法上,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和总体的历史观是近些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表现出的代表着这一学科发展趋势的四种史观。任何谋求成为预言家的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姿态,使自己面对着过去。⑧在阶段划分上,由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中国现代经济史可尝试从增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索: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⑨近20年来,粗略统计,改革史研究论文不下勺000余篇、著作30几部。一门新的学科一一改革史正在蓬勃兴起。按新学科所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加以衡量,它有资格、有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