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论文.docVIP

《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论文.doc

  《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论文 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916。 洪修平:《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载《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妙心杂志》第四十五期,1999年9月1日(网络版),见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916;李明芳:《僧肇中观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11年代较早的《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辑陆澄《法论目录》中也有著录僧肇的作品,四论之次序为《不真空论》、《涅槃无名论》、《般若无名(知)论》、《物不迁论》,因为按类别统筹安排,各篇目被编至不同卷目下,似无甚规律可循,在此存而不论。 12慧皎:《高僧传》卷六《僧肇传》。 13分别见《大正藏》第45卷,《续藏经》第96册相关内容。 14见《大正藏》第45卷。 15见《续藏经》第150册。 16慧皎:《高僧传》卷六《僧肇传》。 17僧佑:《弘明集》卷十四《弘明集后序》。 18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社会时代特征——佛教兴盛的社会根源”,第二节“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的风行——佛教兴盛的思想原因”。 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276。 20洪修平:《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又见《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36。 21洪修平先生在《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一文中即是按僧肇写作次序逐篇分析的,可参看,载《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2元康《肇论疏》,《大正藏》第45卷。 23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190。 24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190-191。 2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334。 2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232。 2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第1版。p330-331。 28分别为“招提意,泥洹通。”“招提判经文唯说同无生。”见惠达《肇论疏》,《续藏经》第150册。 29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63。 30参见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63。 31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东初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二刷,见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916 32石峻认为依据《疏》文内容的描述,当时所见《肇论》之篇目次序当是《涅槃无名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而《般若无知论》则或在三篇之前或在最后(参石峻《〈肇论〉思想研究》)。主要依据是认为“上明佛果”仅指的《涅槃无名论》一文而并未论及《般若无知论》,事实上这里是否包含了《般若无知论》还可以商讨,而且李明芳考证的次序另有写本中题记为证也并非是无理由的猜测,今从李文所述的次序。 33李依据今本二卷首题、尾题及卷尾题记混乱,而且今本的目录及正文各篇目次序安排不同于《疏》文内容所述这两点,推测惠达《疏》的卷数原为三卷(即《涅槃无名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为中卷,《不真空论》及《物不迁论》合为下卷),而三卷合为今本二卷,则可能是传抄者于重抄惠达《肇论疏》时将原属下卷的《不真空论》及《物不迁论》两论分别附于《涅槃无名论》和《般若无知论》两论之后所成。并且依据今本卷下智舜抄后记云“文永三年(1226)七月二十日于光明山东谷往生院敬奉书写了”、“文永三年八月廿七日校合之,次加谬点了”两条,认为其中“校”即是“点校”之意,“合”则是“合卷”之意,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文永年抄本可能已是具足僧肇四论的二卷本。而此抄本又为康永年(1334)抄本的原本,康永年抄本则是惠达《肇论疏》在日本的最后一次抄写,也是《续藏经》所本之底本,所以说《续藏经》中今本惠达《肇论疏》篇目次序不同于通行本《肇论》次序的原因也就在此了。详见李明芳《僧肇中观思想研究》第二章第四节“附论《肇论》的集编”。 34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21-22。 35《大涅槃经》,见《大正藏》第11卷。 36《大涅槃经》,见《大正藏》第11卷。 3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