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春晓》与《如梦令》的比较研究(贵州省安龙一中).docVIP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春晓》与《如梦令》的比较研究(贵州省安龙一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晓》与《如梦令》的比较研究 咏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描写春天的诗文真是汗牛充栋。赏春、惜春、伤春……各具特色,充满着诗情画意和真挚的情感色彩。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家在赞颂春天的过程中,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原则、审美情趣。这里,孟浩然的《春晓》、李清照的《如梦令》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唐圭璋先生认为,孟浩然的《春晓》、李清照的《如梦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与诗所写,一样浓睡初醒,一样回忆夜来风雨,一样关心小园花朵,二人时代虽不同,诗与词之体格虽不同,朴素与凝练之表现手法虽不同,但二人爱花心灵之美则完全一致,宜乎并垂不朽云。”所见极为精辟。笔者拟将从意境、语言、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孟李二人的两首惜春之作进行比较,以求其异同。 一、意境 “意境”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时代如火如荼的哲学争论。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系辞上》)这是最早提出了言、象、意的关系的记载。魏晋王弼主张:“言不尽意”进而提出“得象忘言”之说。他的“象”有了“意境”之“境”的同质——形象性。 在六朝的佛学典籍中已出现了“境”、“境界”的词语。唐朝诗人王昌龄首先用“境”论诗,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格》)这里“境”字,主要是指诗歌意象画面。后来,经唐代和尚、诗人皎然“取境”、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诸说之后,又经苏轼“游于物外”、严羽“志趣”、王世贞“妙境”、“实境”、“佳境”、“化境”之变,最终汇集于王国维,“境界”一说。 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那么,何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呢?《人间词话》是这样阐述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由此可知,“有我之境”是情感的着意显现,是景为情用,“无我之境”是情感的无息暗流是景引情生。 《春晓》、《如梦令》都属“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真诚炽烈流露,抒情主人公可以“君临万物,使万物皆备于我。” 《春晓》写诗人经过一夜酣睡之后在春晓时分的所见所闻所思。全诗仅二十字,写来却曲径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之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第一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全诗处处有“我”,以“我”的听觉、视觉将春天的微风细雨,鸟语花残连接起来。诗人的心灵似乎也不平静了,春天悄然而至,风雨送春归,时光无情、似水流年,构成了一种静穆、幽然、无奈的艺术境界。诗人内心感受平仄跌宕,伤春惜花,无可奈何。 《如梦令》记述了一个极有情致的完整生活片断,时间从昨晚写到次日清晨,“雨疏风骤”、“绿肥红瘦”构成了一幅清幽谈雅的海棠图。诗中随处有“我”,“我”成为画中观景的主角。一场“雨疏风骤”之后,庭池中海棠怎样了?“卷帘人”说“海堂依旧”实是“绿肥红瘦”了,自然景物色、形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触发了主人公惜花伤时的思想感情。“知否”两句语气宛然,而感情强烈,词中一问一答,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蓼园词选》所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春晓》《如梦令》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所写景物紧密地交融在一起,符合于“我”超然物外,俯视万物,君临万物,“我”又于万物之中,“万物皆备于我”,“我”于景中,景中有“我”,浑然一体。 二、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中介符号,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先秦时就有“鼓天下动者存乎辞。”(《易经·系辞上》)此说肯定了语言形式的重要性。子曰:“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肯定了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辨证关系。孔子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认为没有语言“志”就无法表达,更达不到交流思想感情和劳动经验。作为文学作品,语言就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种外在形式,文章的主旨只有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得予表达,同时,好的语言形式,又能促进文章主旨的深刻性,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语言就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在遣词造句方面上是值得借鉴的。沈德潜称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看似平淡的语言,去体会内在的韵味。《春晓》这首五言绝句,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无迹可窥。此诗言浅意浓,景真意切,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博。读罢,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音。 作为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被陈

文档评论(0)

ociq12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