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宜都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探究.docVIP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宜都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宜都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探究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宜都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探究   摘 要:该文基于生态安全的视角,评价了宜都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限制因子、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等4个方面选择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系统。经评价得出:宜都市整体生态安全承载力较好,但乡镇之间差距大,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承载和较高承载,这些区域都有较高的潜力可挖掘;弱承载区域零星分布。总体来说,南部生态安全承载力优于北部,沿江地带承载力优于非沿江地带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限制因子;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协调力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90-04 Abstract:This article evalua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Yidu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erspective.With the method of AHP,this article choosed 15 indicators from 4 aspects of ecological restriction factor,ecological elastic index,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capacity and 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social economy.The sesults showed that,the holis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Yidu City is good but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villages.Most regions have high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s with low carrying capacity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On the whole,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outh arebetter than north and the riparian areas along river are better than other areas. Key words:AHP;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restriction factor;Ecological elastic index;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capacity;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social economy 1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空前加大。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生态安全问题。将发展限制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1798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出版了《人口原理》,讨论了人口增长的极限问题,提供了研究承载力的基本框架[1];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在马尔萨斯理论的基础上,将限制因子增加到了粮食、资源和环境,着重讨论了不可再生资源消费的问题[2];1986年,Catton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3];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使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4];郭娜等从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资源和环境要素,采用承载指数法,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了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5];王奎峰等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环境和污染环境4类一级指标对山东半岛6个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了评价[6];张引等采用耦合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评价了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阶段及水平[7];金悦等以唐山市为例,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承载对象的压力3个方面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指出唐山市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是制约其提高的主要因素[8]等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对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生态足迹[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0]及其他多种方法[11-12]。本文遵循保护和改善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