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疗法---毫针刺法
(五)促使得气的方法 可采用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 1.候气 针刺不得气时,留针以待气至 《针灸大成》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静留针 动留针 留针候气,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 2.催气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 刮柄、弹柄、循法都有催气作用 《针灸大成》“只以得气为度,如此终不(止)至者,不可治也。” 对已得气者,应注意守气 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 守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针刺得气后,医者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 八、留针与出针 1、含义: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 (2)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一)留针 2、作用目的: (1)加强针刺的作用 进针时掌握的原则 稳、准、快 无痛 快速刺入皮下 (一次用力向下刺入3~4毫米)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②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 1.角度 ⑴含义: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⑵决定因素 ①根据腧穴所在位置的解剖特点; ⑶分类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 ①直刺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 ②斜刺 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③平刺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 部位 阴证、久病 阳证、新病 病情 形盛体强 形瘦体弱 体质 中青年、身强体壮 年老、小儿、体弱、 年龄 深 刺 浅 刺 2.深度 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六、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 辅助手法 (一)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1.提插法 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 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 插 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 提 插(进) 提(退) 提插法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 保持针身垂直 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2.捻转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用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 捻转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 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操作依据 提插幅度的大小、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 七、得气 古称“气至” 又称“针感” (一)含义 酸!麻!胀!重! 患者局部 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或扩散 (二)针刺的感觉反应 沉、紧、涩 医者针下 元·窦默《标幽赋》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三)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关系针刺治疗效果 判断疾病的预后 《针灸大成》“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明·徐凤《金针赋》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得气迅速 得气较慢 不得气者 疗效好 疗效差 无疗效 经气通畅、气血调和、正气充沛、反应敏捷 正气不足,经气虚弱 正气虚损,经气衰竭 腧穴定位不准 针刺角度深浅有误 手法运用不当 (四)影响得气的因素 1、与医者的关系 重新调整,再次行针,多可得气。 2、与患者的关系 主要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变化 病久体虚,正气虚惫---经气不足 或其他病理因素导致感觉迟钝、丧失、阻滞---不得气 选择针具长度的原则 应刺深度 0.5寸 针具长度 (二)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治疗 前必须严 格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2.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前,一般须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或0.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