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作业及人体作业特征重点讲义
4)作业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能源物质耗竭机理 3)中枢神经变化机理 4)机体内环境稳定失调机理 前苏联学者认为,全身或中枢性疲劳是强烈或单调的劳动刺激引起大脑皮层细胞贮存的能源迅速消耗,这种消耗引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保护性抑制,以避免神经细胞进一步损耗并加速其恢复过程,这一机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 4)作业疲劳的产生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2)能源物质耗竭机理 3)中枢神经变化机理 4)机体内环境稳定失调机理 美、英学者认为全身(中枢)性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紊乱,除肌肉疲劳外,还有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耗竭、体液丧失、体温升高等。 另有学者认为,静态作业时,肌肉收缩,肌肉变得坚硬,其内压增大,引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断。能量代谢在缺氧或无氧状态下进行,血液中产生乳酸堆积,产生局部疲劳感。 一般认为肌体疲劳是上述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5)作业疲劳程度的判定 (1)作业疲劳的主观感觉评价法 作业者在作业中出现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并伴有疲倦感等主观症状。可以通过调查作业疲劳的主观症状来推论疲劳的程度。 作业疲劳主观感觉症状调查 9级量表法 作业疲劳多级估量法 作业疲劳主观感觉症状调查 日本产业卫生学会 疲劳研究会提供了自觉症状调查表,见表4.13。 日本学者认为疲劳是由身体因子,精神因子和感觉因子组成,每项因子包含10项调查内容,通过回答“是”“不是”,计算作业疲劳出现的次数,评价人体疲劳。 表4.13 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 身体因子 精神因子 感觉因子 头晕 头脑不清 精神恍惚 头痛 不愿思考 眼睛发滞、发干 全身不适 思想不集中 动作笨拙、失误 身体局部不适或痛 不爱说话 脚下不稳、摇晃 局部酸痛 急躁 感觉不灵敏 呼吸困难 困倦 眩晕 腿软 精神涣散 眼皮及其他部位发抖 口粘、口干 对事冷漠 听觉迟钝、耳鸣 打呵欠 易忘事 手脚打颤 出冷汗 常出错 动作不准 (2)作业疲劳的客观测量法 作业疲劳的客观测量法指通过测量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后,其体内生化、生理、心理指标的变化来判定作业疲劳程度的方法。 1)测定闪光融合临界值 2)测定能量代谢率 3)测定心率(脉博数) 法 4)测定反应时间 5)测定触觉两点阈值 5)作业疲劳程度的判定 1)测定闪光融合临界值 人对低频的闪光有闪烁感,但当闪烁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不再感到闪烁,这种现象叫做闪光融合。 被测试者观看一个频率可调的闪烁光源,记录工作前、后被测试者可分辨出闪烁的频率数值。具体做法是:不断增大亮点闪烁仪的光点闪烁频率,记录视觉刚刚出现闪光消失时的频率值,即融合阈值;光点闪烁频率从融合阈值以上降低,记录视觉刚刚开始感到光点闪烁的频率值,即闪光阈值。闪光阈值和融合阈值的平均值叫闪光融合临界值(CFF)。 CFF值越高,表示大脑的意识水准也相对较高。作业疲劳后,人体在疲劳状态下,视觉神经出现钝化, CFF值降低。 这一方法对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工作人员(电话接线员、机场调度员)、视力高度紧张的工作及枯燥无味重复单调的作业疲劳测定最为适用。 作业种类 日间变化率/% 周间变化率/% 理想值 允许值 理想值 允许值 体力劳动 脑体结合 脑力劳动 -10 -7 -5 -20 -13 -10 -3 -3 -3 -13 -13 -13 2)测定能量代谢率 即测定劳动强度,完善的仪器设备可同时测得心跳,肺通气量等多项指标,对于判定疲劳有利。 5)作业疲劳程度的判定 3)测定心率(脉博数) 心率恢复和疲劳强度密切相关。? 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十几秒内迅速减少,然后缓慢地降到原来水平。心率恢复滞后于氧耗的恢复,疲劳越重,氧债越多,心率恢复得越慢。 心率恢复时间的长短可作为疲劳程度的标志和人体素质鉴定的依据。 5)作业疲劳程度的判定 4)测定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人接收外界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时间。 人体疲劳后,人的感觉器官对光、声、电等的反应速度降低,显示出反应时间延长。可以用机械式或电子式反应时间测定仪测定人作业前后的反应时间的长短作为疲劳判定的依据。 5)作业疲劳程度的判定 5)测定触觉两点阈值 当皮肤表面上的两个点同时受到刺激时,如果两点间距离在50 mm以上,任何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两点的刺激。但是, 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以后(正常情况下小臂约为20 mm),只感觉是一个刺激点,其值称为两点阈值。 作业疲劳越重,感觉越迟钝,此值上升越多。见表4.18。 5)作业疲劳程度的判定 指 尖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无名指 小 指 上 唇 第三指背 脊背中央 2.3 2.5 3.0 3.5 4.0 4.5 5.5 6.8 67.1 面 颊 鼻 部 手 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