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
No.1 和平——最具特色的千年城堡式古镇
【古镇历史】
和平镇位于闽西北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和平古称“禾坪”,是一座古城堡。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和平城堡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古镇古迹】
1、古街巷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2、县丞署
和平历史以来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为当时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平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民国四年(1915年),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
3、和平书院
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
4、谯楼
和平古镇现存东北两座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而其他三座谯均是两重檐的。东门谯楼,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筑成。城墙脚下的这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北门谯楼,当地人称“武阳楼”,因它对面的山叫武阳山,清同治年间翻修过。风雨谯楼,见证百年夕阳烟雨;古朴城门,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谯楼走过的是悠悠岁月,形容虽然残破斑驳,留下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
5、古建筑——粮仓
谢氏粮仓
位于南门的“谢氏粮仓”,为清中期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风火墙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粮仓木制,仓底板距地面20-30公分以防潮。粮仓大部分保存完好,是一处罕见的古代庄园主粮仓。
旧市义仓
位于古镇东。早在明代,和平即已建有义仓。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