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805“日居月諸”與“日就月將”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日居月諸」與「日就月將」:早期四言詩與祭祀禮釋例
詩經與金文中成語()(首發)
陳致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2009年4月1日,筆者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舉辦的「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國際研討會上曾發表論文《從周頌及金文中的成語看西周中期四言詩體的形成》一文。文中研究金文與《詩經·周頌》中的習用語詞,分析這些語詞在先秦語言文化中的來源、發展,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並從金文研究來考察其與商周音樂與詩歌發展之關係,並由此於國際學術界首次提出:一,從兩周金文來看,銘文的入韻和四言化是在西周中期,特別是恭王(922-900 B.C.)懿王(899-892 B.C.)時期;二,兩周金文中與《詩經》之〈雅〉〈頌〉部分的詩歌語詞多相重合,這些多源於周人習用祭祀語詞,而非金文引詩;三,故中國四言詩體的發展成熟時期是與周代貴族的祭祀生活密切相關,而其成熟時期很可能在西周中期;四,這與周代雅樂在西周中期的成熟與標準化密切相關,如樂鐘雙音的使用以及四聲音階在禮樂中的主導地位等等。對西周金文以及《詩經·周頌》間相似相合的章句作一全面的考察,這種考察不僅僅是簡單、機械地對讀,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而是在很多情況下文字不同,但實際上是出自相同的成語,由聲音的轉借及字形的訛衍而造成的語詞的分化。由此,對《詩經》詩篇的創作或改定入禮樂,編入《詩經》的年代亦作一合理之推測。這些年新出彝器又復不少,學者如何琳儀、陳劍、劉桓、王輝等又以新出金文與文獻互證,又有大量增補。學者如徐中舒、陳夢家、張振林、彭裕商、韓巍等都曾對金文中所見兩周習語作過斷代的研究,日本學者林巳奈夫都曾經指出,可以從銅器銘文的語言形式多少判斷出銘文的時代特徵,並運用這一方法,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參照方法。其中林巳奈夫之文以表列的方式,以格式化的語辭為經,時代為緯,對殷商到春秋前期的金文的語辭作了詊盡的分列,饒有貢獻。德國學者畢鶚(Wolfgang Behr)也對金文之用韻及語言變化曾經作了一篇重要的博士論文,對此作了極為詳盡的考察。此論文用德文寫成,雖然尚未翻譯成其他文字,但其基本要點,可從極其精細的研究中揣知大半。Kai Vogelsang的“Inscriptions and proclamations: on the authenticity of ‘gao’ chapters in the Book of Documents”一文以金文與《尚書》諸誥比讀,以求釐定諸誥的成篇時代,亦極有參考價值。筆者對以上各位學者的研究都作了仔細的閱讀,但同時也注意到有很多出土文獻中出現的《詩經》中的文句,其實並非在徵引詩句,而是兩周時期,特別西周時代,周代貴族在其祭祀宴饗等類似宗教的活動中所自然形成的一些習慣用語,或可稱為「成語」、「成詞」、「習語」、「套語」等。《詩經》「成語」、「成詞」、「習語」、「套語」《詩》《詩經》《》《》〈敬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日就月將
〈敬之〉一詩中之「日就月將」,毛傳說「將」是「行」也,孔穎達正義云:〈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可行。」馬瑞辰以為是說學要有漸,有所積累,而「就」字通「久」。這些說法都有值得推敲之處。〈敬之〉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仔細案察,與為學是没有什麼關係的,諸家說其為學,無非是看到〈學有緝熙于光明〉一句。於是〈毛詩序〉說這是一首群臣勸誡成王的詩。蔡邕〈獨斷〉亦持此說,可能代表了魯詩的看法。
然學者說「日就月將」有時序的變化在其中,這一點並不錯,不知此亦當時一成語。殆謂循序漸進,不必定言為學如此也。
《禮記·孔子閒居》:
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于孫子。
《孔子·論禮》鄭玄《禮記·孔子閒居》注云:「就,成也;將,大也。」謂無體之禮,日習之而有所成,至月乃積而為大。其說實有些牵强。孫希旦謂「上下既一於禮,則日有所就,月有所將,而行之不倦矣。」此處孔子的話乃謂無體之禮,月日行之無輟。《》顯然與《禮記·孔子閒居》這是孔子對子夏說的五起中的第四起。五起孔子都從音樂講到禮儀,到喪服之制。故此無體之禮,也不外祭祀之事。然而從漢代以後,「日就月將」似乎有了特定的涵義,逐漸轉到學習上來。如《韓詩外傳》卷第三載:
孟嘗君請學於閔子,使車往迎閔子。閔子曰:「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君所謂不能學者也,臣所謂不能化者也。」於是孟嘗君曰:「敬聞命矣。」明日袪衣請受業。《詩》曰:「日就月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