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辉绿岩脉的“章法”.ppt
辉绿岩脉的“章法”
张晨
本次实习,我们总共跑了8条教学路线,1条自主路线,两天实测剖面,6天自主填图,期间看到了三大岩类给我们创造的“盖浇饭”——怎一句纷繁复杂了得!
当我们纠结于砂岩与岩浆岩的识别,苦恼于岩性的混乱时,黑漆漆的辉绿岩是不是给我们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喜悦呢——终于看到一类确定认识的岩石了!!
对于这些很好认的、一般呈脉状出现的基性岩,我们是否感叹过:这辉绿岩君咋这么扭曲蜿蜒的,左插一条,又穿一线的,毫无章法可言……
参考记录本,我将我们这10多天的在各个地区看到的辉绿岩脉的走向整理出来,蓦地的发现:本地区的辉绿岩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
海滨公园路线
脉体走向:346°
脉体走向:12°
夹山路线
常州沟组顶部
一组风化严重的辉绿岩脉
与地层接触面的产状:83°∠75°,可以推知走向353°(近南北向)
依稀可见辉绿结构(长石格架)
龙回头海滨路线
辉绿岩脉走向305°、318°、310°、320°,平均为313°(近北西向)
辉绿岩脉走向
(1)0°、355°、350°、340°
(2)348°,(1)最终与(2)平行(近南北向)
辉绿岩脉与地层接触面产状278°∠51°,走向8°(近南北向)
延伸之海里的走向310°、300°、平均305°(近北西向)
台里海滩路线
台里海滩的辉绿岩主要呈现两种状态:
张性环境,三组近南北的岩脉,走向分别是340°、350°、350°;348°、352°、345°(两组测量)
非张性环境,我观察到6组近北西向的岩脉,走向分别为:①314°、318°;②295°;③304°;④332°;⑤316°、314°(这两组最终交合);⑥325°
草白岭路线
观察到3组岩脉,侧得其与层面接触面的产状分别为100°∠70°、91°∠70°、95°∠85°,走向大致为10°、1°、5°(近南北向)
望海寺自主路线
本条路线观察到多组岩脉,大致按地理位置分为三处:
山脊以西:14°、20°、14°(近南北向)
山脊以东南端:
南侧:脉体与层面接触面产状为310°∠66°、330°∠72°、300°∠58°,走向大致为40°、60°、30°、平均约为43°(近北东向)
北侧:脉体与层面接触面产状为220°∠65°、225°∠47°、224°∠56°、235°∠65°、226°∠53°、220°∠55°,走向大致为310°、315°、314°、325°、316°、310°,平均约为315°(近北西向)
山脊以东北端:脉体发生弯曲、错移,测得两组与层面接触面产状为250°∠58°、315°∠51°,一个走向为340°(近南北向),一个走向为45°(近北东向)
数据统计
走向玫瑰花图
推断与分析:
从上述路线的辉绿岩脉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辉绿岩的走向大致有如下三个方向:
近南北340°—20°
近北西向295°—332°
近北东向30°—60°
如,台里地区近南北向脉体发育较粗大、完整,北西向的脉体大多细小,且多尖灭现象,可推测可能南北向为张性环境,为张裂隙,北西为剪裂隙,为右旋走滑,。
N
台里的一组非张性的右旋走滑,走向约为305°,很好地验证了之前的推论,辉绿岩脉指示了当时的主压应力场为南北向,南北挤压东西拉张,与之相生可能发育北东、北西向走滑。
验证推论:
从辉绿岩脉推测出当时的主压应力场为南北向,那么这个“当时”指是什么构造期呢?这个主压应力是谁提供的呢?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可能来自洋中脊或者地幔柱
联想到宋老师提到的中生代华北地台的 “活化”(地壳减薄,山根垮塌,地幔物质上涌)
发散:
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三叠纪中期,联合的泛大陆达到了鼎盛时期。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的封闭和新特提斯洋的扩张。联合泛大陆开始出现开裂的迹象。环太平洋带从晚三叠世开始活动。
欧亚大陆在三叠纪末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使其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在西段发生拉张,形成了新特提斯洋。而东段发生挤压形成了印支褶皱带。
问题与解释
三叠纪末,太平洋板块开始活动,向亚洲大陆俯冲,且倾角比较陡峻,地壳运动十分强烈,断裂活动特别发育,并伴随大规模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从图上可以看到,当时的North China受到东部的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方向大致东北,并不是南北向的挤压方向,为什么不一致呢?错在哪里呢?
查阅资料,联系当时的古地磁场,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说的过去的解释:即由于当时的磁北方向较今天东偏30度左右,因此当时的主应力方向也较今天东偏30度左右。(印支期地应力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