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战时工业生产之发展趋势》
李紫翔
一、前言
二、工厂设立上的观祭
三、工业产品数量上飞观祭
四、工业技术改进上的观祭
五、结论
(1一、前言
今日后方各省的工业,几乎完全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这些新兴工业的特征,如我们已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战地既成工厂的内迁,是后方工厂产生的主要方式。但是后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却已显示了几个重大意义的事实:第一、后方工业是从近百年来半殖民地经济和买办经济的?深刻?识并完全采取民族工业的新形态。第二、技术的必须自求解决,打破过去完全依赖外国输入的方法,而我国幼稚的工业技术真正开始了若干奠立基础的工作。第三、后方工业的长期发展,必将由在经济落后的区域移植若干工厂的方式,进步到工厂广泛而常足的发展以至各个经济部门依照工业的要求的全盘改造。还有,后方工业是完全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兴起的,所以尽最供应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所必须的军需民用,自仍是今日最主要的任务;但同时,如果今日后方工业能够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组织上建立坚强的基础,则在战争实现工业化的大建设中,今日的所谓后方工业自应成为登高自卑的重要凭藉;而在艰苦奋斗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上的和经营上的经验,亦更将成为利用外资发挥高效率的主动能力的。
上面所说的几点,自是在后方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萌芽而存在的事实,但如希望它能发荣滋长为工业革命的主导力量,实在还需要许多重要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战争固然给予了我们的工业许多困难挫折,譬如器材、原料、动力、交通以及经济落后区城的一切不与工业经济相配称的条件,但是外商特权停止后的绝对保护条件,绝对的有效需要以及有利于生产的通货膨胀等却是空前未有的有利环境。亦就因为这种战时的特殊条件,许多工业经营家于战后国际自由竞争的市场的恢复,发生民族工业能否存在的怀疑,自不是一种无病呻吟。同时,资金、成本、原料和销场等错综复杂的当前困难问题,使得公私工业都陷入左右为难的苦境,而寄其希望于逝去不久的景气重复来临!
这一切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自不是我们这里所能做到的。本文只是根据几种较完全的材料,将我国战时工业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特点,做一个较客观的具体分析,以便我们对于前途的希望能够获得坚实的把握,而对于当前的困难也有较为实际的认识。假如其能对此有所贡献,似乎正是我们现时所最缺乏与需要的了。
(2) 二、工厂设立上的观察
现时所称后方的诸省,都是我国经济落后的区域。近百年来,国家经济的侵蚀,自这些地方所起的作用更多是属于消极的一方面,换句话说,除促进少数的日用必需品输入和原料输出的商品化外,机械的生产方法既少移植,而社会经济亦仍??在半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基础上的地方经济的形式。如以新式工业的创立来说,?我们依据工业登记的统计,则现时的后方诸省,在战前?国1935家工厂中,仅占有237家,在三万八千万元资本中,仅占有一千六百万元,在四?二万工人中,仅占有?千三百人。此项厂数、资本及工人数字,在全国占取的相对地位,亦仅为百分之六,〇三,四·二八和七·二四并且这些工业还多为纺织工业,日用品的化学工业和供照明用的电器事业罢了。老实说,这些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既无足轻重,而在地方经济上,无论从产品的数量或新的生产方式言,亦似极少影响的。如与其所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和二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积相较,显然更可以看出这个落后中国的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后方各省工业,直到中日战争发生才真正开始踏上建设之路,而那些有上海、武汉等内迁的446家过程以及十二万吨左右的器材,就是发动后方工业普泛建立的一个原动力。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工业建设史需要具备多方面的高度的经济条件,举凡机器、动力、劳力、原料、销场合交通、金融等都须有个适当配合,而这些条件,在后方各省都是最不完备,在平时亦非短时期所能准备起来的,所以过去,这些地方的资本有所?,既不知兴办工业,而沿海地区的工业家,以至于最热心于在此设厂的帝国主义言,亦都对此缺乏了兴趣。只有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才改变了人们对于落后区域经济价值的认识,与开始做些改变经济条件的让我劳力。举例说:战争的特殊需要,国际路线断绝后的供需大调,以及通货膨胀下生产者的利润率的提高,都是在激动了工业家的经营勇气,改变了经济的计算标准,同时,这些内迁的工厂中,所谓【工业之工业】的机器制造工业,差不多占了总数的一半。所以它们内迁之后,当然不是各个工厂的单纯的恢复,而在它们恢复生产过程中,必然供给了发展其他工业的一个物质条件。在这样的客观的和主观的新因素之下,后方各省的工业蓬蓬勃勃的战时的特殊环境中空前的发展起来了。依据截至三十二年的最新统计,后方各省共已拥有工厂4,524家,资本2,636,851,801元,工人273,336人。如与战前相较,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