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神灵世界向现实世界的演变
—从出土文献的盟誓文书中看神灵崇拜的式微与革新
内容摘要:在出土文献中,古代的盟誓思想基础是神灵崇拜。从盟誓文化中产生出宗教、祷告、巫蛊等民俗。随着人类进步,神灵崇拜走向了式微,但盟誓却由神灵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即宣誓。宣誓明显地体现出盟誓的一些重要的特征,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出土文献,盟誓,神灵崇拜,式微,革新
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盟誓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观念和信仰等领域中。关于盟誓,《说文解字》载:“《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盟。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这句话从制度层面和仪式层面揭示了周代盟誓文化的两个含义。《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这句话道出了盟与誓的区别,只在用牲和不用牲《汉书·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此句话告诉我们,在汉高帝诸功臣盟。盟而兼誓者,最高的证见和执行者权威敬信。而郭店楚简的《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等篇,论述了儒家“六经”之学的形成与传授,恰好填补了这项空白;在古代民间思想研究和先秦学派的划分等诸多方面,出土文献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如:关系着儒、道原则分歧的“圣”、“仁”、“义”,在郭店楚简中分别作“辩”、“为”、“作”,简中的许多论述将儒道术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儒、道两家之间当初并非绝然对立、水火不容,近代研究思想史的人所阐述的儒、道关系,很可能只是战国后期以来的儒、道关系,而不是早期儒、道关系的实况……很多争讼不息的悬案,在新出土文献面前得到解决。
李学勤先生说:古文字学有以下四个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称为专门之学,分别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简帛文字。本文试以古文字学的四个分支中重要的盟誓出土文献为例,来探讨神灵崇拜的起源、发展、式微和革新,以求光大盟誓文化的内容,传承盟誓文化的精神,从而使其成为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
一、甲骨文献
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目前发现的主要发掘于殷墟。殷墟是我国商朝后半期的国都废墟,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商朝第十二位国君盘庚约于公元前1300年迁都于此,周武王灭商之后,变为废墟。试看一组甲骨文献:
1.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邵□成唐,鼎祝二女,其彝盟羝三、豚三。惟有正!
本段大意是:癸巳日商王在文武帝乙宗庙内举行彝祭,祭祀战神成唐,意欲发动战争,用二女、三头羊和三头家猪作供物。周人获知这一情报以后,心有疑虑而卜问吉凶,并且向神灵表示:“惟有正!”按:周人志在伐商,必定密切关注商王室的一举一动,获悉商王祭祀战神,意欲对周采取行动,周人便向神灵卜问吉凶。
从本段文献中,可看出当时盟誓:有固定的场所,有一定的仪式和规模,把神灵作为决策者—惟有正。惟有正,即“惟龟正之”,意思就是取正于龟,由龟灵来决定,表示对龟卜的绝对信从。郭沫若先生说:“奴隶制时代的殷王朝是十分迷信的,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中已经早有至上神的观念存在了”,由此可见是完全正确的。
从甲骨文献中可看出我国宗教的起源和成熟。按照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F.G.Frazer)的观点:“宗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这两者中,显然信仰在先,因为必须相信神的存在才会想要取悦于神。”先民们起先呼唤一种超人力量的出现来战胜自然、矫正自然,随后将这一超人物态化—即神,对其顶礼膜拜,祈求呵护。及至宗庙郊社制度兴起,神主从郊野移至庙堂华屋,从而汉字“宗”(庙宇)、“宔”(神主)产生了。甲骨卜辞可看成先民们在庙宇上寻求神灵帮助的记录。盟誓和宗教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强功利目的的文化景观。
二、金文文献
金文指铸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商代已经出现,西周时期最为常见。从时限上说,金文和甲骨文有交叉,通常认为甲骨文的出现略早于金文。因出土的有铭文的金属器皿多为钟鼎,故又名“钟鼎文”。因钟鼎等是古代常用的祭祀用器(称彝器、礼器),故又名“彝器铭文”。
古代的文化到了周代便蓬勃地发展起来了,无论典籍或文物都异常丰富。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确,和甲骨文相比较,周代长篇大作的铭文时有出现。下面是盟誓铭文中的一句惯用套语:
2.敬厥盟祀,用祈眉寿……
大意是:用(祭器)来祭祀、盟会,祈求长寿……
这是一句祷告用语。祷告是向神祈求保佑,祷告是主动和超自然的力量沟通来赞美、祈求、忏悔、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祷告的对象分为神灵、亡灵等。祷告使用静默、言语或者歌唱来表达,如:《全唐文》中收录了一篇吴融为唐昭宗所写的祈求国泰民安的道教祷告文《上元青词》。
在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祷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