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人求仁政,以德行求德教.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仁人求仁政,以德行求德教 中国的政治文化,自古坚守的就是从“内圣”到“外王”的内外贯通之路。内圣无方,则外王不达。至于“内圣”的方法,就是执政者要在自身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上下足功夫,以仁人求仁政,以德行求德教。这种反身内求和自我升华的精神,不仅打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在超越品格,而且也成为了今天最有意义的资政镜鉴。 三省吾身 中国文化自古强调政治与道德统一,主张二者须臾不能分离。国家的治乱、吏治的好坏,关键就在于什么样的人为政。正因为此,《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普通人而言,“明德”、“修身”仅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目的是为了知书达理,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对于执政者而言,“修身为本”则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因为执政者只有“修己”,才能真正做到“安人”、“安百姓”。如果执政者德行不修、作风不正,而又要求百姓提高觉悟和修养,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立正推化,必在推诚。加强道德修养,贵在自觉,关键在于正心诚意,自省自律。孔门弟子曾子所讲的“日三省吾身”,指的正是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意识。后来,“慎独”功夫更是成了仁人君子加强自我修养的不二法门。所谓“独”,是说外在的监督和束缚全部消失,人处于“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境地。而人之所以要“慎其独”,是因为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越是个人独处,无人监督,越要小心谨慎地行事,时刻检讨自己是否保持了操守和品格,是否做到了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不惭愧。 比如,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在史书上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他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携之恩的感谢,乘夜给他送去十两金子,并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当即批评他:“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 忘己济人,不吝改过。自省自律之外,为政者还要善于自我批评和检讨。《左传》记载,鲁庄公十一年秋天,宋国遭遇大水灾,鲁庄公派使者前去慰问。宋闵公对来使说:“都是因为我对上天不诚敬,上天才降下了灾难。让贵国国君担忧了,真是感激不尽。”本来,宋国遭遇水灾,是天灾而非人祸,宋闵公并无责任。但宋闵公却主动罪责自己,做了自我批评。后来,鲁国大夫臧文仲听到了宋闵公的这些话,非常感慨地说:“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可见,君主是否敢于“罪己”,是否具有自我批评精神,已经不再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是会直接影响到王朝的兴衰安危的历史定律。这条定律,就像周期律一样受到后世的重视,成为资治的重要镜鉴。 闻过则喜 古人有“闻过则喜”的名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而善于接纳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恰恰是改正错误的关键。在中国历史上,子路“闻过则喜”、大禹“闻过则拜”、大舜“善与人同”。他们都是善于接受别人批评、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典范。 当然,面对批评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其间所经历的尴尬可想而知。但是,不经历这一过程,就无法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将这一过程比喻为“分娩前的阵痛”,虽一时痛苦,但诞生的却是新生的力量。韩非子在《外储说》中也说:“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思是说,药虽然苦,但聪明的人会因大夫的劝告而喝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把药吃了,自己的病才会痊愈。同样,大臣进忠言时,虽然听着不顺耳,但贤明的君主还是会听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听了这些金玉良言,才能改正错误,成就事功。 可见,是否善于接纳别人的批评,也是衡量执政者开明与否的重要标准。春秋时期,子思游历至卫国,对卫侯说:“你的卫国离灭亡不远了。”卫侯问:“为什么?”子思对曰:“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卿大夫都不敢矫正其中的错误;卿大夫认为正确的事情,平民百姓都不敢矫正其中的错误。君臣都自我感觉良好,而下属又大肆奉承附和,不附和的大祸就要临头。这样的国家,还会持续多久呢?”在这里,卫侯“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而手下的大臣“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最终助长的是歪风邪气,压制的箴言正气。正如子思得出的结论:“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而唐太宗李世民却不一样。他善于纳谏,专爱听逆耳之言。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智;只听一面之辞,就会昏庸。” 据说,为了帮助太宗改正过失,仅魏征一人一生中就向太宗进谏了200多次,有些批评甚至还非常尖锐,而李世民都接受了下来。一位是敢于直谏的臣子,一位是善于接受批评的君主,

文档评论(0)

tfig8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