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功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打下南京时,李鸿章正在安徽巡抚福济处供职。虽与太平军有过交手但大都是小打小闹。到了1859年初,李鸿章应曾国藩的邀请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曾十分欣赏李鸿章,形容其”才大心细”;李也十分崇敬曾,虽然二人一度不和而导致李离开了曾,但曾并未嫉恨李,一再劝其重回曾幕,1861年7月,李回到了曾幕。 不久,李鸿章得到了镇压太平军的一个关键性的任命—征集士兵。后来与其手中的湘军组成了大名鼎鼎的淮军雏形。开赴上海。从此,李鸿章开始了与太平天国的正面交手。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他组织的淮军在上海一带曾和全副西方装备的“洋枪队”、“常胜军”配合作战。这种体验是具有震撼力的,一边是手拿刀枪棍棒等冷兵器的中世纪的清军,靠原始的体力和敌人作近距离的拼杀;一边是来福枪和大炮组成的人数虽少,却可以远距离射杀成片敌人的新式近代化军队。于是聪明而灵活的李鸿章和他的老师曾国藩,同僚左宗棠等人不等到战争结束,就开始购买洋式枪炮武装自己的军队了。 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 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73年创设轮船招商局,这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 1885年后,重点建设北洋海军。又成立海军衙门以统一事权,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约今河北)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 1888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舰队编制基本采自英国。 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1871年6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即双方互有领事裁判权。 1874年10月31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台湾事件条约》,即承认琉球为日本国的领土。 1885年4月18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天津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再日本马关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属于败战败约。 1898年11月8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用3000万两黄金赎回辽南地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辛丑条约》前后 盖棺定论 梁启超的评价:“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人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我的看法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 很多人因为李鸿章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终其一生来看,李鸿章是一个极端务实的,不拘泥于传统文化束缚而有以中华文明自豪的文人。他的身上除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还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新的爱国精神。在上海,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已大大超越中国(体制上也比中国优越的多,但那时的李是无法了解到这一点的,他当时所能了解的就是他看到的西方武器的巨大的威力)。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