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节日“文化损耗”清明文化传承能否百分百
人民网记者 杨雪梅 2010年04月06日08:1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4月5日,是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三个清明节。各地活动丰富多彩。然而,热闹背后却是一个事实:清明在许多人眼中,只是一个祭扫踏青的日子,其固有的“文化因子”,正面临被“浪费”的现象。
清明“寒食节”,究竟几人知
只知清明节气,罕知寒食节日——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
清明节实际来源于“寒食节”。山西介休市的绵山,是这一节日的发源地。春秋晋国时,介子推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几次求之不出,无奈之中放火烧山,逼他偕母出山,最终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追悔莫及,第二年披孝服登绵山祭奠介子推,同时下令晋国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在许多民俗专家看来,清明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其来历应成为一种“文化常识”。在这种呼声的推动下,2006年,国家将寒食清明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其与端午节和中秋节共同为法定假日。这些决定,为重新审视“清明文化”提供了机会。
今年4月1日,在山西介休的绵山,“中国清明文化节”也第三次拉开序幕。从学术性颇强的清明文化论坛到复古色彩极浓的公祭介子推大典,从原汁原味的寒食民俗表演到承载诗情画意的经典美文诵读,与清明节相关的各种内容一一呈现。这也让“绵山”这个只在史书上可查的地名,渐为人知。
许多学者认为,不知清明来历,是对传统文化节日的缺憾。久而久之,可能会让这些节日退化、丧失其原有的意义。
专家过节还是人民过节
不过,令学者更担忧的,是传统文化节日正有“专家热衷、群众淡化”现象。
“当前,我们的节日文化正处在引导阶段,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投入和关注,形成政府倡导、专家推动的合力。”但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不满的是,有人提出将节日内容搞成“嘉年华”形式,甚至“请”圣诞老人出面营造节日氛围,“这是极其荒唐的。”
“节日不是政府、专家过,而是人民过。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全民传承’是节日文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不同。”他呼吁,节日建设不是政府、专家“打造”出来的,而必须符合节日的主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专业博士韩男洙也认同这一观点。他以本国文化为例:韩国清明的扫墓祭祀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比如准备复杂的祭祀用菜和食物,可是韩国当天没有公休日,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家中参与清明活动。因此清明节逐渐淡出,祭祀活动一般都推至有公休日的中秋节来进行。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认为,节日应该有真正的民间气质和大众气质,不能被旅游、政府的政绩以及文化产业过多绑架。
仪式,该不该成为节日的组成
如今的清明节,内容日益丰富。有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有地方组织对黄帝、炎帝的公祭活动,还有春游、植树等新民俗。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认为:清明正成为多种文化传统、多种文化要素、多种文化价值交集的复杂节日。他认为,当前,应把国家引导与民众意愿更好地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中国所有的节日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是我们的祖先对人与人、生与死、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以节日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民众认识到这种恒远的价值”。?
李恺淇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的一名新加坡学生,在她的印象中,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节日所特有的一系列特定的活动和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她举例说,在新加坡,由于城市很小,华族以前所具有的培墓添坟这些传统仪式也将成为历史名词。她认为,应该重视对一些必要节日形式的恢复。
“政府放弃3天的GDP,为的是啥?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冯骥才希望,让大众特别是年轻人集体认同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才是对这一法定节日的最好尊重。?
(摘自 4月6日《人民日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