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红烛( 胡仕雄 ).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 这正是自然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梦, 烧沸世人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 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奠基性地位1923年9月出版的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闻一多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路。接受西方诗学营养,他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亦是烂熟于心,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与他对自身的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 闻一多热爱着中国诗歌,但是五四的暴风骤雨并没有让诗人“躲进小楼”。《红烛》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传统民族的“”与一个属于五四和自我的“诗人”纠结在一起,互相补充、,有矛盾冲突,一首奇特的《红烛》。 这是现代诗的动人之处。 ”没有古典诗词,把“红烛”和诗人开来,,一种若即若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 “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离”是诗人意识的起点,“即”是努力的趋向,“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从“离”到“即”,在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勾勒着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诗歌的基本格局。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离”是当代文化的显现,属于诗人的真切体验,“即”则是古典文化的诱惑,属于诗人朦胧中的理想归宿。“离”与“即”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诗人内在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接下七自焚与流泪发出种种叹,提出种种惑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那顽强的理性批判精神。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以明志的时候,的自我情绪格外,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的体验古典,的心灵世界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红烛》,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尤其是当诗人为自焚的赞叹时,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既然红烛的形象那么困惑的理由也就要充分多了:于是,: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的红烛在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 相对全诗而言,结尾显得非常简洁: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