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医药行业的古训,意思是做药的过程无人了解,但其动机好坏,上天自会知晓。修,指对未加工药材的炮制;合,指对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修合就是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它涉及药材的产地、成色、质量、加工等因素,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据传这句话最早即是由同仁堂提出的。
北京同仁堂是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至今已有三百四十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几经改朝换代,同仁堂几度兴衰,历尽沧桑,金字招牌始终屹立不倒,从未失去在中国中医药界最强势品牌的地位。金字招牌背后,蕴含的是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对古训的执着坚守。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同仁济世为宗旨,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铸就了同仁堂“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产品特色。
创业:养生济世
坐落于前门外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为乐家首创。乐氏家族原籍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明永乐年间移居北京,以串铃走方行医为业。清初康熙年间,四世祖乐尊育(1630一1688年)做了朝廷太医院的吏目,积累了一些产业,开始坐堂行医。乐尊育广读方书典籍,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他制售的丸药取材纯正地道、加工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乐尊育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养生济世、效力社会的最高追求。他常对其子说:“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由于具备了这样的学识、经验和条件,乐尊育于1669年(康熙八年)创办同仁堂药室。堂名“同仁”是乐尊育亲自拟定的,他解释说:“‘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爱其公而雅。”一开始就确定了同仁堂今后要“济世养生”、“诚实无欺”、“货真价实”等行为规范。
乐家五世祖乐梧冈(1661—1742年)因乡试落第,秉承先人遗志,于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在前门外大栅栏路南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同仁堂药铺是个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药店,作坊就设在离大栅栏不远的打磨厂西南的新开路边,当时同仁堂乐氏住宅也在这里。
乐梧冈幼承家学,精通医药,在同仁堂药铺创业伊始,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于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分门汇集成书,名为《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簿》。该书收载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代验方362首,并在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家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为了方便医家和士商选购药品,乐梧冈还印制了《同仁堂药目》一册,遍传京城,一时病家、商客云集。
资金:预领官银
同仁堂创办不久,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声誉与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赏识。1723年(雍正初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独办官药直至清末近二百年,期间未被更换。由于承办官药,使同仁堂在同业间取得了官商一体、财势两旺的垄断地位。
清代宫廷用药统一由御药房供应和管理。根据御药的制度要求,同仁堂承办官药需要有专人司职其事。这个承办人,必须由同仁堂铺东等人具结保荐,经过御药房审查同意,上报内务府批准之后,才能担任。由于这个职务可以出入宫禁,又是进奉药物,出不得半点差错,所选之人必须非常可靠,这就要求择人十分谨慎,审查也相当严格。最初,同仁堂的官药承办人,自然是由乐姓担任。
同仁堂由于供奉御药房,所以享受了一定的封建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预领官银和增调药价。
预领官银,就是“先领银、后交药”。当然预领官银后必须交办官用药料,但是由垫款支付变成官助扩大资金,对同仁堂的资金周转尤为有利。甚至在经济困窘之际,几次靠预领官银转危为安。同仁堂文献及内廷档案对此都有记载。如雍正年间曾奏请预领官银四万两;乾隆年间曾奏请增添三分之一的药价,而且每年预领官银三千两;1836年(道光十六年)又申请调剂药价,预领官银一千两。同仁堂不仅能预领官银,加速资金周转,而且可以自行调价,在必要的时候提高药价,以增加收入,弥补亏空。1837年(道光十七年)同仁堂得到道光帝恩准,供奉药价按市价核算,这实际上比此前屡次获得增调药价更有实际意义。因为药价整体而言随时间推移必然上涨,而增调药价往往滞后,按市价则保证了乐家同仁堂稳定的利润。
1753年(乾隆十八年)乐家失火,烧得片瓦不存,逢此天灾人祸,同仁堂负债累累,铺务难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危机之时,同仁堂幸得乾隆“垂怜”,官府不仅将应偿债资产、存货送还乐家,还按日发给乐家生活费,弹压私债。由于皇家需设药房,便出示招商,由乐家世交张世基认股合资经营。此后同仁堂股份越来越多,在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的一张合股经营合同上,同仁堂的股东达21人,股银43800两。1831年(道光十一年)同仁堂又以价银60000两典给朱某。官府虽令招商接办同仁堂,但规定乐家仍是铺东,外人只可投资经营,店铺最终所有权属乐家,乐家享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