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分析.doc

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反映的是社会思想与现象,银幕上展现的一切是人们欲望的某种投射。美国电影中也曾多次出现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部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处境,也体现了公众心中黑人女性地位的变迁。在美国电影发展的这一个世纪中,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无论在数量上抑或是具体面貌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符号式的存在、被苦难折磨的对象,以及功成名就,自我救赎的明星或英雄三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关键词]美国电影;黑人女性;人物形象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左拉?妮尔?赫斯顿曾经在《他们眼望上苍》中以“黑人妇女是世上的骡子”点明了黑人女性的悲惨地位,即当黑人不得不捡起白人丢下的包袱时,他交给的是家中的女人。由此可见黑人女性曾经遭受的巨大创伤。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反映的是社会思想与现象,银幕上展现的一切是人们欲望的某种投射。美国电影中也曾多次出现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部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处境,也体现了公众心中黑人女性地位的变迁。   一、符号式的存在   早年美国电影中对黑人存在一种刻板的符号式表现倾向,如往往把黑人男性塑造为邪恶的暴徒,或是只能插科打诨,有智力缺陷的小丑等。这是与黑人曾经的低下地位分不开的。美洲大陆最早的黑人一般都来自于罪恶的黑奴贸易,黑人的奴隶身份、黑人的深色皮肤以及黑人所来自的非洲故乡等,都给予了白人“肮脏”“卑贱”的印象。加之两类人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隔阂、冲突,黑人往往被置于白人的对立面。因为白人掌握了美洲大陆各方面活动的霸权,黑人也只能接受被对立、被丑化的状况,而无法获取有力的发声平台为自己辩护。尽管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废除了奴隶制度,但直到电影出现的20世纪初,美国90%的黑人依然居住在南方,并没有获得选举权,平均寿命也十分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黑人女性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普遍存在的被动和失语的窘境,与黑人男性有所不同的是,在电影中,黑人女性往往不会被十分刻意地进行丑化,但是她们依然是类似于道具般的存在,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的,黑人女性不仅不能在电影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她们的面目是模糊的,行为是被定型的。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改编自《飘》的著名电影,由维克多?弗莱明执导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电影中主要存在两类黑人女性形象,第一类可以概括为善良的年长嬷嬷,第二类则是轻佻的年轻女奴。前者的代表便是保姆南妮,她性格宽厚温和,身材肥胖,无论就外貌抑或内心来说都是对郝思嘉等主人没有威胁性的。她的存在就是作为一个勤劳肯干并能和主人友好相处,因为忠心不贰而见证主人公艰苦奋斗和伟大爱情的符号。尽管她也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是黑奴承受的苦难在她身上却是被消解了的,她是白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塑造的理想黑人女性形象。后者的代表则是妖娆、轻浮的罗莎,尽管她并非主动勾引男性的“妓女”式形象,但她因为懒惰而是一个“不中用的黑鬼”,依然是一个用来体现白人对黑人的照顾与包容的反面人物。   电影人之所以将黑人女性定型为一种符号,客观上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黑人女性的轻视,以至于导演并无意在黑人女性身上进行深入挖掘造成的。而在主观上,这也与电影人希望用这样的符号来瓦解黑人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使其认同白人赋予他们的这种被奴役、被侮辱的身份有关。一言以蔽之,20世纪初的黑人女性准确地说是被建构的,是白人作者或电影人根据自己的爱憎来刻画的,因此,她们所呈现出来的并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她们是一批被歪曲过的黑人女性。即使在后来平权思想已经作为一种“政治正确”被固定下来,符号式黑人女性形象依然在美国电影中有所残留,如在本意便是抨击奴隶制的,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电影《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2013)中,就有一个黑人女性肖太太,她就凭借以肉体取悦白人奴隶主而过上了优越的生活,并且以自己为榜样,得意洋洋地教育其他的黑奴们要隐忍和谄媚奴隶主,并加害如所罗门这样的不愿屈服者。肖太太实际上便是曾经的文学或电影作品中轻佻、勾引男主人的黑人女性形象的一种延续。   二、被苦难折磨的对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es)的概念开始出现,在逐渐重视非异性恋者、非欧洲裔等身份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美国黑人的历史充满了奴役与迫害,也开始正视黑人的边缘化地位,其中黑人女性所承受的苦难尤为深重。原本电影中僵化的黑人女性形象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黑人女性需要以一种更为丰满、更有深度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而导演们所借鉴的对象往往是由黑人作家撰写的小说,在这一类作品中,黑人女性往往面临着重重压力,尽管并非不勤奋工作,但依然穷困潦倒。这体现了人们已经开始关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