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魏收民族史观初探论文.doc
关于魏收民族史观初探论文
..毕业 论文摘要:魏收的民族史观主要是民族同源论,认为各民族同源于黄帝,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但是只有文化先进的民族更具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后也具有同等资格。此论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取得中原统治权寻找理论依据。他的民族史观不仅来源于他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事实,同时还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密切相关。
论文关键词:魏收;民族史观;魏晋南北朝;传统文化
北魏著名的史学家魏收在《魏书·序纪》中阐述了他的民族史观,首先是民族同源的思想。“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毕业,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由此看来,魏收认为无论是居住在内地(中原)的各民族还是居住在塞外的各民族,在血统上、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来自于远古时代的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可见,魏收的民族史观就是民族同源论。其次,尽管从血统上都出于黄帝,但是民族之间是有差别的,在魏收看来,民族间的差别表现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不同。“晋年不永,时逢丧乱,异类群飞,奸凶角逐,内难兴于戚属,外祸结于藩维。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徒何仍爨,氐羌袭梗,夷楚喧舌于江淮,胡虏叛换于瓜凉,兼有张赫山河之间,顾恃辽海之曲。各言应历数,人谓迁图鼎。”在这里,魏收认为西晋的统治不长久主要是因为内有亲属之乱外有夷狄之危,从其表述的语言来看显然是肯定西晋而贬斥少数民族。其三,维护正统地位。在魏收看来,谁取得正统地位谁就有资格统治别的民族,正统地位的确立,首先是获得对中原的统治权。在魏收看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后,应该归于一统,历史的发展不遂所愿,却出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在这三个政权中,他认为,曹魏是正统,而偏居江南的孙权和偏居西南的刘备都是“伪政权”。“逮桓灵失政,九州瓦裂,曹武削平寇难,魏文奄有中原,于是伪孙假命于江吴,僭刘盗名于岷蜀。”IfJ恫为什么说孙刘是“伪政权”呢?魏收认为孙刘都没有占居中原,而是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说:“戎方椎髻之中,夷俗断发之魁,世崇凶德,罕闻王道,扇以跋扈,怿从放命。”也就是说,孙刘所在正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这里的文化落后,自然不能说是正统之所在了。其四,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区别就在于文化的先进与否,文化先进的民族才有资格取得正统地位。
如果以此而论,就无法解释鲜卑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然而,魏收又认为只要是文化落后的民族,在文化先进的中原获取政权后,并接受了先进文化,那么他所拥有的政权,也具有正统之所在的资本。由此五胡十六国也是正统之所在,但是魏收又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的少数民政权是不合法的,把它们视为“僭伪”。“自二百许年,僭盗多矣,天道人事,卒有归焉,犹众星环于斗极,赴溟海。今总其僭伪,列于国籍,俾后之好事,知僭盗之终始焉。”将所有十六国政权视为“僭伪”。魏收这样来看十六国,显然是为了给北魏政权寻找继西晋之后它是唯一合法政权的理论依据。
魏收这样来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阐发这样的民族史观从主流上看基本上是符合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的。魏收民族史观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所认识的民族同源论,而更在于其现实意义,即为北魏鲜卑拓跋氏入主中原,并确立少数民族对各民族的统治提供民族关系上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魏收在《魏书》里曾经蔑称南朝政权为“岛夷”,也是出于对正统之维护,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他的民族偏见。如果我们只看表面文章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我们不能这样看问题,因为在南北政权对立的状态下,它们都是以正统自居,视别人为“夷”、为“僭越”、为旁支,不具有合法的意义,因此,他的这种认识只能说是一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非其民族史观的本意。就像是沈约在《宋书》中称北魏为“索虏”一样,都是处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为什么魏收会有这样的民族史观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传统的民族观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广的。朱大渭先生对先秦儒家的民族观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他认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五个支撑点:一是‘仁爱’、‘仁政’、‘礼乐’;二是人性善及修身养性;三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是文化传承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五是《春秋》大一统理论。”朱先生认为,先秦儒家的思想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民族观,即“通过民族平等、仁爱、仁政、修身,以及实施‘礼、德’教化来实现,其结果华夏相对先进的文化‘同化’夷狄相对落后的文化,即孟子说的‘用夏变夷’,以达到儒家理想的华夷文化一体,天下一统的大同世界。”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一统天下的政治思想,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