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及我北京·远去了,生旦净末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及我北京·远去了,生旦净末丑

我及我北京·远去了,生旦净末丑   我和我的北京 我出生于北京,7岁那年由于父亲被下放而举家迁往哈尔滨。年幼的我整日思念北京城,思念我那比姥姥还亲的保姆。1989年,我带着女儿第一次回到我家曾住过的院子和我曾就读的小学,从那以后,我每年都要回来。就像是回家 我从1998年创办了《黑龙江日报》的《城与人》专刊开始,就成为一个专事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记者。之所以开始关注北京拆事,是在2002年夏天来北京时,十分震惊地发现我和我的两个姐姐就读的实验一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只剩一座二层小楼)被拆除了,当时正值实验一小建校九十年校庆,却就在这一年永远丢失了可触摸的历史记忆。即便有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也没能保留这个珍贵的历史记忆 我最喜爱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也是实验一小的学生。就在2002年,在从北新华街去学校的路上,我发现西新帘子和西旧帘子胡同也拆了,我是在那一刻才忽然想到,林海音会不会是住在西新帘子呢?因为拆出了一大片?U墟,远远地显露出一个大庙――市级文保单位吕祖阁。这和林海音的描述吻合了。我急忙向一位老年妇女打听:“西新帘子胡同是不是有一个空场儿?”她连连点头称是。我的眼泪猛然夺眶而出 从80年代开始,我在20多年里含着泪反复阅读林海音的文章,小英子经历的一切多次让我在记忆的深海找到我的童年,总以为她就住在我家后细瓦厂胡同北边的东新帘子胡同。我曾到一些院子询问,但居民都说不知道。我想,总有一天会找到吧。那一刻,却得到这样的信息:林海音曾居住过的院子和我跟姐姐上过的小学再也无从寻找 我热爱生我的这个城市,一如我热爱我的祖国 关注并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不想回避这个责任,守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传递给我们的后人 远去了,生旦净末丑 多次去京城拍摄,无意中发现,一大批京剧名伶的故居竟然已经或正在化为废墟 十一期间多次去大吉片拍摄,无意中发现,一干京剧名伶的故居竟然已经或正在化为废墟。普查登记项目李万春故居和李万春的鸣春社均画上“拆”字,奚啸伯故居在一片瓦砾中残存半个门楼,张君秋故居什么都不剩了,带着红箍儿的大爷帮我找来老街坊,告诉我:“就那个后建的小房和那棵大树的位置,厕所那儿原来也是。”一位剃光头的爷站在自家门口的“拆”字旁边,一看那范儿就估计是位黑头。上前搭话,果不出所料。他急忙领我看了他家屋里的隔扇。他的父亲也曾是旦角,这里也是李万春曾经住过的宅子 他说:“赶紧照吧,这都要拆了!” 最难过的,是眼看着高庆奎故居在两天之内的变化。10月2日,我来到这里,南屋的一对老夫妇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家,院里的居民给我介绍着院子的历史沿革。10月4日再来,南屋后墙已经砸了一个大窟窿,房顶也被挑了,原装的窗扇也砸了。这一天,恰好遇见一位最熟悉整个建筑细节的居民,他不仅带我看了一些珍贵的建筑构件,还在我面前拆下了古老的窗扇合页,把其中一枚铁钉送给我。他说:“这可是铁匠炉打出来的钉子!” 梅兰芳故居中最精美的一座早已不在――无量大人胡同5号,也就是红星胡同11号,这处宅子正是梅兰芳1919年赴日演出以后购买的。这座带假山花园游廊的三进四合院曾经有一个戏台,梅兰芳在这里为客人们表演他的代表作。他曾经在这个院子里接待过多国使节,瑞典王储,还接待过泰戈尔呢。我曾经在东城区公布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名单中看到过这个地址,但这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如今那里是什么华丽大厦 曾在舞台上龙吟虎啸,奔月散花,为人类留下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师们,他们的故居正是同样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却被今人毫不珍惜地砸毁。一段珍贵的可触摸的历史见证被匆忙抹平 我的学业本是专攻戏剧文学,自小看过“梅八出”,便也算个戏迷。如今我一人在废墟中面对的,竟是我心目中艺术圣殿的残骸! 说过不哭了,但还是忍不住掉泪。又想起了“零落为泥碾作尘”,冥冥中,似乎传来低吟浅唱的天籁之声。想起了姨写奚啸伯那篇文章的标题: 空一缕余香在此 狠狠心,克制了想捡拾一块残骸的念头。我向天堂里的大师们发誓,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稍减心中痛楚 看一眼废墟中依然枝繁叶茂的古树,还记得陆游的下半句:只有香如故 (2007年) 编辑/桃木 3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