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 语言哲学-现象学的政治释义
——政治学知识革命的路径之一
虚假的知识与错误的真理(第一讲)
博学的无知( knowledgeable ignorance)
含义:原意指相对的、复杂的、有限的理性知识无法把握简单而无限的真理。在一个知识体系日益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掌握的专门知识常常都是窄而深的,那些沿着这一路径竭力向前掘进的人们,虽然常常自我感觉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意义上的博学常常反倒妨害了人们去认识真理。英国历史学家Norman Daniel曾将“博的无知”用以表述中世纪欧洲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普遍看法:在有办法获得不同认识时仍坚持原有刻板印象。虽然欧洲人当时对伊斯兰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加深,但多获得的信息并未修正、更不用说推翻他们的认识了,相反,这些成倍增长的知识最终似乎变成了一种成体系化的、自洽的、愈益顽固的偏见,用Edward Said的话说便是“东方学”。单纯的知识积累未必会带来积极的后果:提高认识水准;相反,有时它更加深了人们的偏执,并强化了一种有害的自信,即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唯一正确的认识。对知识分子来说,自我怀疑和不自信可能是更可贵的品质。这样一个人比较少产生那种“我已找到真理”的错觉,也对自己的主观意识抱有正确的警惕。讨论的起点: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设置既定的答案、并期望其他参与者丰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我怀疑人类一切知识的正当性.”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转向:先验世界——生活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普遍发生了实践哲学的转向。这里所谓“实践哲学”,是指进入现代以来,西方哲学界产生的与传统的“理论哲学”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模式。传统的理论哲学专注于寻找世界的本原和秩序,目的是要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而现代实践哲学则把视角转向人在世界中的具体的生存状态,致力于帮助人们获得实践智慧,从而更好地行动和生活。因而实践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诉求,它的核心是紧紧围绕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生存方式展开哲学思考,积极拓展哲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实践意义。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入实践哲学的领域,并为实践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这些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独树一帜,他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走向了实践哲学。
传统的本质主义语言——指称功能(确定性)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他的语言游戏理论。一种是“奥古斯丁图画”。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是事物的名称,而句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因而每一个词都通过与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而获得意义。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原始的、简单的语言观,它描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即我们常说的语言是“表达的工具”。
语言的非本质主义——意指功能(不确定性)
它确实适用于语言的部分情况,但这种对部分语言意义的解释并不能当做全部语言的本质。另一种是“五个红苹果”。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理解的一个简单集合。具体来说,为了理解“苹果”这个词,我们必须能够指示出它所代表的事物;为了理解“红”这个词,我们必须比较不同的颜色;为了理解“五”这个数量词,我们就得会计数。这三个词分别体现了语言的“指称”、“比较”、“计数”三种功能。维特根斯坦把这两种语言形式都称为“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并不具有逻辑的严格性,也没有绝对的精确性,语言的精确与否要看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定。这意味着语言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会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语
言的用法和规则永远是动态的和多样的,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学会某一语词的固定不变的用法和意义,同一个语词、同一个命题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语言的运用中统一起来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纠正了前期语言观中的本质主义倾向,不再追求语言与世界的共同本质,使语言学走向了非本质主义。这种非本质主义的转向改变了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追求确定性和普遍性的传统,将确定的东西与产生确定性的环境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而且本身也构成行动和生活的组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对人类交流行为的描述,而且直接就是这种交流行为的组成部分。并且,有多少种“生活形式”,就有多少种“语言游戏”。
前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根本差异: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精确地描述世界,从而发现世界的本质结构;而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语言具有不同的用法,因而语言的意义也不是精确的,而是变动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语言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和生活实践来考察,使他的语言哲学摆脱了传统哲学的束缚,走进了实践哲学的领域之中。
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