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拉坯方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片断面内有狭窄汽泡,已是瓷界之共识。一是因当时使用景德镇附近产的麻仓土较特殊。二是因当时用拉坯法所造成,在旋转拉坯中,这些瓷土内所生汽泡被拉成了窄长状,烧成后保留下来。元青花大罐内表的汽泡坑情况也因此造成,即因拉坯而破损于内表。元青花瓷片断面有狭窄汽泡现象为元代拉坯法器物的确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当然,在元代还使用过另一种印坯法则是用模具制胎,不是拉,须靠手工或工具挤压抹平为主,不会在瓷片断面内产生汽泡,这也是需要掌握的。 元青花瓷坯胎成型方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争论一直存在。在中国古代,最主要为拉坯、印坯两种,其次还有利坯法(修坯)。问题是,到了元代,做为古代最主要方法之一的拉坯法是否结束,仅剩下印坯法或其它方法了呢?回答是:没结束,非但没结束,而恰恰在元代,拉坯法达到了古代陶瓷坯胎成型技术的最高峰,即可以手工拉出曲线复杂从古到今前后未有的元青花瓷大罐这种坯胎厚重的大器。而且至今古代文献中尚无发现拉坯法在元代结束的任何有关记载或珠丝马迹,而现存出土元青花瓷片和器物却一再对拉坯法给以了实物佐证。 拉坯法无疑为最古老的陶瓷坯胎成型法之一,即是用陶瓷泥放置在可旋转的木制车盘上以手工直接开坯成型。这个木制车盘叫“陶车”。利用陶车进行拉坯这种方法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甚至还要早一些的年代还曾使用过手捏法、泥条盘筑法等,用这些方法来制作大小陶罐等。使用陶车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曾出现的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彩陶器直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黑陶器上即可看到这个变化的过程。至少到龙山文化的黑陶制作时,已经开始出现使用轮制,即陶车拉坯法。到良渚文化的黑陶制作中,则已普遍采用轮制法,即拉坯法。以后到春秋战国的彩绘陶制作更是使用拉坯轮制来进行。而这个轮制拉坯法一经使用,就再也没有断续过,在商周时期的元始青瓷出现后又发展成为瓷器的主要加工手段,到东汉末更用于浙江上虞烧制成功的越窑青瓷的工艺制作中,特别成为一些圆器类如壶、罐、瓶之类器物的主要成型法。 直到元青花瓷出现时,这种拉坯法早已大量运用于之前各个朝代圆形器之制作,诸如从越窑瓷延续下来,影响于唐、宋烧制成功的耀州窑瓷;唐代邢窑白瓷、宋代磁州窑瓷等等。拉坯法成型术无疑对推动瓷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印坯法则是事先使用做成型的模具将瓷泥贴塑成所需器型,在水分控制恰到好处时脱模以得到器胎。模具有内外之分,一般工匠都可在一定时间内学会并掌握模具操作方法。在做大中型器物时,拉坯法和印坯法还都会采取分段制作,最后再粘接起来成为整器的方法。但拉坯法相对于印坯法来说,难度大得多,决不是一般工匠可轻意做到的。 拉坯法难度及特点主要表现在: 1、完全依靠高超的手工,而且大、中、小器手工不同,越是大器难度越大。小器可直接手工开坯,即一次性拉坯脱手。大器则须事先用手工分段制成毛坯,然后将已分段制好的毛坯再逐一精致拉坯。这其中掌握坯土所含的水份及温度十分关键,以保证毛坯适合于拉坯条件,稍不慎,则无法实现拉坯。 2、工艺学成难度大。为封闭式家族工艺。师傅带徒弟祖传。欲出徒,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功夫。其配料、湿度、温度、陶车使用、拉功、控制尺寸型态等无一可在短时间内轻意掌握。 3、前期投入大、有风险。即在达到高超功夫前,前期不太熟练情况下,不能保证每一器都能拉成功,即前期不成功器所占比例远高于印坯法。故前期支出大。只有后期达到功力高超时,才能见效。 4、整器完成速度慢,产量低。 5、依赖性太强。某项拉坯技术某人掌握,当某人未能传后,某项技术便消失。 6、优势十分灵活,可以随意掌握确定或决定尺寸,不受模具大小限制,可免去制作准备各种不同的模具,较节约。 7、不是任何瓷土都能拉出好坯、精坯,以为什么土都能拉出好坯来,什么人都能上手拉的概念是错误的。 元青花瓷所处的元代历史生产环境,正是中国瓷器加工业所达辉煌时期。元政府开天辟地专门设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镇瓷器加工业,除了显示史无前例极为看重这一行业外,无疑从各个方面都接受和秉承了前朝古人已有的优势,包括继续发扬拉坯法这一前朝前代之绝技。而经过唐、宋发扬光大更趋成熟的拉坯技术恰恰在元代景德镇找到了更好的施展空间,而没有也不可能在这样一个能工巧匠辈出尚可大展身手的有利时期无端消失。故拉坯技术也史无前例地在元代景德镇走向了巅峰,即实现了制作更大更复杂器物的可能,使元青花大罐、大梅瓶诞生,成为拉坯技术在历史上最闪光的贡献。景德镇之所以在元代成为瓷都,拉坯之巧妙、之高超无疑为其立下不可小视之功。 拉坯法器物特征: 1、一般比较厚重,同体积下比印坯法重量显轻。原因:一个是经过抻拉密度降低。一

文档评论(0)

uvze2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