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docVIP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doc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 周许辉,贾连顺,袁文,严望军,张咏 【摘要】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freel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神经移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膈肌MEP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6个月组MEP波幅为(6.35±0.51)mV,潜伏期为(3.41±0.36)ms。同时,膈肌逐渐饱满,肌重逐渐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 741±439)μm2为正常对照组(1 809±461)μm2的(98.28±3.65)%。6个月组的各数据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从电生理及病理学来看副神经可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关键词】 膈神经; 副神经; 膈肌; 运动诱发电位; 病理学 高位颈髓损伤后,自主呼吸功能丧失,靠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维持生命,长期靠机械通气引发的并发症是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因此提高高位颈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重建呼吸功能尤为重要。周许辉等[2]将副神经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膈肌的运动功能获得初步成功,但关于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的MEP及病理变化未见报道。本文比较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MEP、湿重、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对恢复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模型的建立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270 g。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3%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10%硫化钠脱毛,手术野消毒后铺巾。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完成。取两侧锁骨下切口,钝性分离胸大肌,暴露C7、C8及T1神经根,剔除副膈神经的大鼠。取下颈部正中切口,显露一侧胸骨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牵开后者于前、中斜角肌之间暴露C5、6神经根。以C5神经根为定标点确定并显露膈神经干。于C6水平游离膈神经,锐性切断。在锁骨上方从胸锁乳突肌外侧缘向外做一横切口长约5~6 mm,在斜方肌的深面肌筋膜下,仔细寻找副神经主干,并向远端游离至锁骨下水平在其发出内、外侧支以前切断。将副神经近侧断端与膈神经远侧断端用12-0医用无损针线缝合外膜。同法进行对侧手术。所有手术切口均撒青霉素粉剂,依次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不作外固定,任其自由活动。 1.2 MEP的检测 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切除C3全椎板并于C3、4水平锐性横断脊髓。参照文献[3]的方法进行经颅电刺激检测膈肌MEP,将EEG阳极电极置于大鼠头颅中线皮下用Reporter型肌电图(Dantec公司,丹麦)给予单个方波脉冲刺激,刺激强度15 mA,波宽0.2 ms,刺激间隔200 ms。阴极针插入硬腭黏膜下。将同心电极针插入胫前肌证实MEP完全消失。于两侧腋前线肋下缘作切口,显露该处膈肌腹腔面。直视下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垂直胸壁将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膈肌肋部。地线均置于胸骨处。各电极阻抗均 5 kΩ。滤波带通20~200 Hz,分析时程50 ms,平均20次,信号经放大后打印记录以备后续分析。每次将体重与各实验组相似的正常大鼠10只作为对照,在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检测膈肌MEP。 1.3 膈肌湿重的测定 完成膈肌MEP检测后,将膈肌从起点处完整取下,并修净其周边的结缔组织,即刻称湿重(德国产R2000电子天平,精确度为0.01%kg)。分别与各时间点对照组膈肌湿重相除,得膈肌湿重恢复率。 1.4 膈肌肌细胞截面积测定 于右腋前线顺肌纤维方向切取约2 mm宽膈肌条,置于10%甲醛固定48 h,经梯度酒精脱水,浸蜡,在肌腹中部垂直肌纤维方向作厚5 μm切片,HE染色,甘油明胶封片。通过VIDSⅢ图像分析系统,在目镜放大20倍,定标值0.43 microns/pixel下测量膈肌肌细胞截面积。随机规定1根过中心的直线,测量经此直线上所有肌细胞截面积,取平均值作为该断面的肌细胞截面积。分别与对照组数值相除,得各时间点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 1.5 统计学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将各组得到的数据与对照组进行分析,P 0.05则提示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膈肌MEP的变化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随着时间延长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