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的俞孔坚.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人”的俞孔坚

  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博士;他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当家人;他是业界知名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他就是自称“土人”的俞孔坚。   “一百个国家大剧院、一千个央视大楼、一万条世纪大道、十万座巴洛克式的市政广场、千百万个用以展示政绩的、移植堆积大树而形成的中央公园,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离科学与民主越来越远,离现代化越来越远,离和谐的人地关系越来越远。”——俞孔坚   俞孔坚的办公室很大,几张大桌子上都堆放着许多图纸,房间中央还有一棵不小的榕树,树叶随意散落在树下,此情此景,非但不使人觉得凌乱,反而感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果然不愧为著名的景观设计师。这么一个留过洋、思想设计前卫的人却自称“土人”,我们的谈话自然地从他的“土人”情结开始。   “土人”——土地和人。这里包含着一种很强的民族感。很多人留学回来,起各种洋名,从研究所、事务所到自己都套上个洋名字。俞孔坚深感愤慨:“当我看到这么多外国人来设计我们自己的土地,又看到这么多中国人起个洋名字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要叫‘土人’。我们的口号,就是‘高举民族旗帜’。”同时,“土人”反映了一种自信,中国人可以比外国人和所谓的“洋人”做得更好。“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专业理想,自己的土地要由自己来设计。外国人可以到中国来做设计,中国人也可以走出去。”   决不轻言放弃   俞孔坚是浙江金华老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怀揣着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泥土进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   大学的生活很艰苦。俞孔坚一个月只有4斤米、12块钱,天天吃白菜、馒头;一到夏天就想把冬天的衣服卖掉,晚上想起猪头肉就流口水。与他比起来,城里的同学不但穿得光鲜、洋气,而且外语也很好;他一张嘴说外语就脸红。在自卑的同时,俞孔坚学习非常刻苦,早晨最早起来看书,一个学期后,外语成绩就在班上名列第一。   然而,在大学分班时俞孔坚受到了一次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正是这次打击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园林系要分为设计和植物两个专业,因为设计专业,创造性很强,大家都想进,俞孔坚也想。但是由于要求绘画基础,他被分到了植物班。俞孔坚很不服气,给美术老师画了一只流泪的眼睛。虽然俞孔坚最后还是被分在了植物班,但他却从未服气,“为什么我不能做设计”。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暗暗自学设计,加上植物学的专业背景,从而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俞孔坚考上哈佛大学的设计学博士,彻底地转了行。俞孔坚的英语成绩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有意录取他的都是美国顶尖级大学(如哈佛、耶鲁)。这得益于在林大任教的五年中,俞孔坚给许多资深教授(如北大的陈傅康、林大陈有民、孙晓翔、苏雪痕和中科院的王如松等)做课题、当助手,后来这些教授为他向美国的大学出具的推荐信,都是响当当的。同时,凭着外语的优势,俞孔坚读了许多外文书籍,并在接待外国友人来访时担任翻译,接触到了许多外国专家,其中就包括他后来在哈佛的导师斯坦尼茨(美国景观规划界最有名的权威之一)、弗尔曼(美国景观生态之父)和凡尔教授,使他有机会把自己的论文献给教授们以求指点。“所以,后来我一申请去哈佛读书就被录取了”。直到他学成回国,许多同学还不相信他成了设计师。   俞孔坚在哈佛的日子也并不轻松。一下飞机,他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与压力。他想在机场给导师打个电话,但是连投币电话都不会用。导师麾下5名博士中,其他4位都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有的已经是副教授,还有一位是华盛顿规划局局长。要消除差距,就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刚到哈佛俞孔坚对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一窍不通。“哈佛注重理论和方法,不重视技术,所以这方面的课程不是很多,我就利用暑假一阵‘恶补’,把这些东西学会了。”一个学期后,俞孔坚用起电脑来就顶呱呱了,甚至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specialist,并且被计算机中心聘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本科生。导师很严厉,布置的参考文献一摞一摞的,俞孔坚的论文写了一遍又一遍。回忆起这些,俞孔坚一脸轻松,但是,可以想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飞跃,需要付出非比寻常的努力才行。在哈佛俞孔坚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经常是一个人在办公室工作,美国人中午都出去吃饭,而他一般将从家带的饭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吃完休息一下再继续工作,晚上也不休息,继续工作……   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哈佛给了俞孔坚一个全新的视野。“她让你有一种站在世界最高处的感觉,今天请贝聿铭来讲一堂课,明天又请弗兰克加利来讲一堂课,后天又请副总统来讲一堂课。”正是在与这些卓越人物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俞孔坚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自信。   回首自己的求学路,俞孔坚说,他每到一个新的阶段中都会有自卑感,这来源于他感受到的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在大学中,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在哈佛,是因为中国人

文档评论(0)

jiquhe721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