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的检测研究及其在堆肥中的应用展望论文.doc
基于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的检测研究及其在堆肥中的应用展望论文
赖萃 曾光明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苏峰峰 赵美花 黄超 危臻
【摘要】 金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标记物应用广泛。随后发展出来的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作为一种灵敏度高、操作步骤简便、检测快速的免疫反应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并详述了近年来该技术的新发展。此外,结合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在免疫检测与环境检测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展望了其在堆肥环境检测中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胶体金; 标记; 免疫检测; 堆肥; 评述
Abstract Gold nanoparticle has been munogold labeling technique ple procedure and rapid detection in immunoassay. The basic principl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important developments of immunogold labeling technique munogold labeling technique in post detection munoassa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Keymunoassay; posting; Reviem2),出现肉眼可见的粉红色斑点7。
胶体金溶液的常见制备方法大致分为白磷还原法、硼氢化钠还原法、抗坏血酸盐还原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和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其基本原理是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适量还原剂, 使金离子还原为金原子。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氯金酸与还原剂的比例可得到所需不同直径的金颗粒。常规制备胶体金的方法是用电炉加热。Sun等8改进了制备方法,采用微波技术所制胶体颗粒体系稳定,并且能控制颗粒大小。
胶体金标记物又被称为胶体金结合物、胶体金探针或免疫金。被标记物须经过彻底除盐的预处理,而制备稳定的胶体金结合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金颗粒大小、离子浓度、被标记物用量及标记体系的pH值等。最适pH值一般接近或略大于被标记物的等电点,而被标记物的用量取决于金颗粒的大小。
评价胶体金质量的方法有肉眼观察、光谱分析评价、电镜评价及Zeta电位分析等。肉眼观察胶体金的颜色可对其质量进行初步判断。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00 nm)对胶体金颗粒进行扫描获得胶体金可见光吸收光谱。3~20 nm金颗粒在520 nm处有吸收峰,随着粒子粒径的增长,会出现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及峰形展宽的现象910。透射电镜则可更直观地观察金颗粒的大小、均匀程度、颗粒的形状及凝集情况。Zeta电位的大小可反映制备的胶体金体系的稳定程度。
2.2 免疫金标记技术的发展
1971年, Faulk等11把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用于细胞结构的透射电镜(TEM)研究后,关于胶体金制备和应用研究的报道逐渐增多。1983年,Holgate等12将免疫金染色技术(IGS)与银显影方法相结合创立了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利用胶体金催化溶液中银离子的还原,使金属银在胶体金表面聚集,而聚集的银又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得更多的银被还原(如图1)。通过这种增强作用使得在光镜下可视粒子的半径比单独的金颗粒增加了10~50倍,这样可以采用小颗粒(<15 nm)以增加标记密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免疫胶体金标记的灵敏度。
抗原(Antigen); 银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 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 抗体(Antibody).近年来,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微波(M抗体,检出限达0.24 mg/L,操作方便。在肿瘤诊断方面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结合生物体视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探讨良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病理形态的定量诊断方法,使诊断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由于胶体金具有肉眼可观测的红色,所以既可用于免疫电镜、光镜检测,又能作为指示物结合固相载体用于体外免疫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在检测病原微生物方面,Kalvatchev23最早利用胶体金标记的抗立克次体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IgY来检测标本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Zhou等24用胶体金标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蛋白M及蛋白N单克隆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与二抗构造夹心结构检测PRRSV,检出限可达7.8×103~1.6×104 TCID50/mL。
在检测疾病相关蛋白方面,Guo等25综合低密度蛋白阵列、银离子增强及双单克隆抗体夹心法对心肌钙蛋白I(cTnI)进行免疫检测,灵敏度接近ELISA,并节省大量时间。Cho等26优化固相载体及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