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宋代东观余论出版及价值
浅析宋代东观余论出版及价值 【摘 要】《东观余论》涉及内容十分庞杂,主要还是以考证、书论为主,论述及考证皆多有精义,以实论考据为发论基础,具有一定成就和贡献,影响颇为深远。文章简要分析了黄伯思《东观余论》的成书过程,重点探讨了《东观余论》中关于章草书体名实之论证、对《阁帖》中章草碑帖的刊误、对章草历史沿革及书风特色论述三方面的问题,并论述了其文献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证文献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黄伯思;东观余论;章草
【作者单位】王慧娟,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陈昕,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
一、《东观余论》成书及版本
此书是宋代学者黄伯思撰写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珍贵史料文献
著者黄伯思是北宋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字学家和书学理论家[1]。据文献所记载,以《宋史》本传叙述颇为详尽:“自幼警敏,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履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军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2]然而伯思体弱多病,英年早逝,其表亲李纲于绍兴十年所撰《黄公墓志铭》记述:“释服至京师,清癯骨立而嗜学不倦,盖如昔也,复除旧职,不数月竟不起疾,实政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四十。” [3]
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时期学术兴盛,出版了大量著作,涉及知识领域广泛,学术的繁荣带动了出版业发展,相互促进,为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条件。《东观余论》成书,是在黄伯思卒后,其子取《法帖刊误》《秘阁古器说》及其平日论说、序跋、辨记等所辑而成,黄伯思原著有《东观文集》一百卷,此为《东观文集》之外,所以称之为《东观余论》[4]
目前所见《东观余论》的最早版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温陵庄夏所刊二卷本,至明代,尚有万历十二年(1584)秀水项笃寿万卷堂翻刻本、万历间建宁李春熙校刊四卷本、《津逮秘书》本(毛晋汲古阁刻本)、五砚楼袁氏所藏抄本、《王氏书画苑》本等,后来又有《学津讨原》本、《古逸丛书》本、《邵武徐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5]
二、《东观余论》对于章草的研究探索
1.《东观余论》对章草名实之论证
黄伯思著述之外,亦善书法,“正、行、章、草皆精绝”。更为可贵的是章草书体,正处在“窈然无闻以至泯绝”的宋代,他能推崇并坚持书写章草。对于己书颇为自信,遇求书者则多用章草书之。在《跋章草仙真诗后》中叙述了有人求书,他以为只有用章草与《仙真诗》之“高妙玄邈”相适,而不应以世俗书书之,又在《跋孔耽碑》后有“余国器圣求自永城寄至,词笔皆古雅,因以章草书其文一通,以便览观云” [6]。他如此看重章草又擅长书写章草在当时极为罕见。惜其作品今无遗存
章草书体名称的由来,自古(约在唐朝以后)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探讨者推断迥异,各持一论,然而至今尚无确论。黄伯思在《发帖刊误》卷上《第一 帝王书》中,开宗明义说:“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谓之草……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草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今此卷首帖偶章草便以为章帝书,误矣!” [7]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一称谓并不确切,进而在《记与刘无言论书》中记述曾见到汉魏时人写章表多用章体,现表奏有存世,或还有流传,怀疑章草用以呈上奏章之用,而非因章帝喜好才称之谓章草,进一步指明了章草可用于奏章的推测,并在《汉简辨》中以汉简为参照云:“近岁关右人发地,得古瓮,中有东汉时竹简甚多……独永初二年《讨羌符》文字尚完,皆章草书,书迹古雅可喜。”又言:“简书甚明,乃当时文字,又日月首尾呼应,非如史之先后差谬。” [8]以此来印证章草之名实
受其考证影响,后世书家研究考证不断,纵览各种说论,归纳有两种说,如钟明善先生在《草书发展概论》中认为章草名称来源有二。三种说,如《章草大典》中认为章草名称由来,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说法。四种说,如范祥雍《章草述略》列为四种。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总结为五种说法。赵彦国先生的《章草名实考略》一文,综列古今对章草之“章”字由来的种种推论有七种
对于上述各说,现代学者则各有所从,同意“章谓章法、条理、法度”者居多数,如启功先生说:“那么汉代旧草体之得章名,应是由于它的条理和法则的性质比较强烈。” [9]王秋湄说:“草以章名,殆具有章法之书耳,固毋庸别解深求也。” [10]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章字有条理、法则等意义,近人多以为章草由于书法比今草规矩而得名。” [11]而后“章得名于《急就章》之章”者的当今学者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