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谈学生诗歌的培养
安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学会教科研论文评选登记表
2012 年6 月
姓名
李 攀
单位(盖章)
安阳县安丰乡第二初级中学
职称
中教二级
学 历
专科
学科
语文
是否市教育学会会员
是( ) 否( √ ) 其它学会:
论文题目
谈谈学生诗歌语感的培养
论文内容摘要
在平时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进而展现语言文字的独特内在神韵。
市教研室教育学会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等级
评审
编号
安阳市2012年度教育科研论文
安阳市2012年度教育科研论文
谈谈学生诗歌语感的培养
论文摘要:在平时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进而展现语言文字的独特内在神韵。
关键词:诗歌 语感 培养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汉字在音、形、义皆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其中的发音最为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感,它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再加上内在的神韵之美,她忽而变成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变成清新隽永的绝佳美文,忽而浅吟低唱,忽而疾风骤雨,忽而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这其中的意蕴是需要我们通过语感才能体会到魅力,进而展现出来的。诗歌是我们最灿烂的文化,更是展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诗歌的语感,我认为主要有:
一、诵读吟咏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告诉我们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的诗歌,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读的过程又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示范美读,可以老师范读,也可听名家朗读,配乐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第二步模仿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读法的原因。第三步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整体感知诗歌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三、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诗歌语言的品味关键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因为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了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