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ppt
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 自主创新 了解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 (1997年至今) 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 “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暗流中涌动, 1997年1月8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成立,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新生力量。(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1.jpg)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壮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自主企业销售呈现较大的增长,销售增幅43.4%,而2004年自主企业的销售增幅仅为3.5%。 其中,奇瑞汽车销售18.9万辆,增幅达118.8%。 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售的车型还是多集中于经济型车。在A00级轿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5%的份额;在A0级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0.4%的份额;而在A级车中,自主品牌的份额只有5%。(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2.jpg) 随着国内汽车自主企业的成长壮大,作为民族汽车自主企业代表的奇瑞开始脱颖而出。 从零到20万辆轿车下线,奇瑞只用了四年时间, 而从2004年20万辆下线到2010年奇瑞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也仅用了六年时间。 (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3.jpg) 2001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车风云正式上市,较高的性价比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 另一款车系奇瑞QQ,以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和独特的外观设计使奇瑞QQ在市场上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成为国内两厢车的老大。2005奇瑞轿车出口1.8万辆,位列全国轿车出口第一。(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4.jpg)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2003年初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奇瑞形成了有自主创新、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 随后,在奇瑞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并且在2006年3月有5000台发动机出口美国,实现中国自主发动机品牌出口“零的突破”。(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5.jpg) 以2010年3月26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为标志,奇瑞进入打造国际名牌的新时期。 通过自主创新,在TGD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DVVT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CVT无级变速器以及新能源等一大批国内尖端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带动了全系产品的全面技术升级。(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6.jpg) 走合资道路有其历史原因,但是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终极目标。(1_1_3_10_中国汽车发展三步曲-自主创新_7.jpg) 回顾近六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几经曲折。现如今,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历经五十年风雨的中国汽车工业即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_____年至今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阶段。 * 汽车认识 及学习目标 课堂练习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商户外包服务入围采购项目技术.doc
- 中国医学doc.doc.doc
- 中国地方政府绿色债券激励机制研究-ClimateBondsInitiative.PDF
-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透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PDF
-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PDF
- 中国外专局指定的境外培训机构渠道编号267201.PDF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络拓扑结构与管理信息系统简介-中国地质.PDF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井信息系统(DIS)简介与应用.PDF
- 中国大陆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中文摘要.PDF
- 中国媒质检测仪器设备市场现状和未来需求分析-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