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境”看金圣叹美学思想之渊源.docVIP

从“三境”看金圣叹美学思想之渊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三境”看金圣叹美学思想之渊源

从“三境”说看金圣叹美学思想之渊源 《天津社会科学》1988-3 作 品 介 绍 从“三境”说看金圣叹美学思想之渊源 陈洪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序言中首标“三境”之说。联系金氏的《西厢》评、唐诗评、古文评,可以看出,“三境”说的观点贯穿于金氏一生的文学批评之中,成为富有美学意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剖析“三境”说,有助于我们认识金圣叹美学思想“杂糅三教,一以贯之”的特点。 一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中,以庄周、屈平、司马迁、杜甫、施耐庵、董解元(后又改为王实甫)为文学史上的“六才子”,并概括其创作特色道:此其人,……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境也。心之所不至,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夫文章至于心手皆不至,则是其纸上无字、无句、无局、无思者也,而独能令千万世下人之读吾文者,其心头眼底乃窅窅有思,乃摇摇有局,乃铿铿有句,乃烨烨有字,则是其提笔临纸之时,才以绕其前,才以绕其后,而非徒(陡)然卒然之事也。 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第一本中有一段总批,与此相似,一并录下: ????吾尝观古今人之文矣,有用笔而其笔不得者,有用笔而其笔到者,有用笔而其笔之前、笔之后、不用笔处无不到者。夫用笔而其笔不到,则用一笔而一笔不到,虽用十、百、千乃至万笔,而十、百、千、万笔皆不到也,若兹人毋宁不用笔可也。用笔而其笔到,则用一笔,则斯一笔到;再用一笔,斯一笔又到;因而用十、百、千乃至万笔,斯万笔并到,如先生是真用笔人也。若夫用笔而其笔之前、笔之后、不用笔处无处不到,此人以鸿钧为心,造化为手,阴阳为笔,万象为墨。心之所不得至,笔已至焉;笔之所不得至,心已至焉;笔所已至,心遂不必至焉。 以上两段文字一写于崇祯十四年,一写于顺治十四年,相隔几二十年,分属金圣叹文学批评鼎盛期之首尾。参照读来,虽个别提法有别,但大端如合符契。 ????从表面一层看来,“三境”说谈的是文学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问题。《水浒序》中提出圣境、神境、化境,《西厢》评中也提出用笔的三种水准,二者稍有出入。《西厢》评的最低水准是“用笔皆不到”,所指为文学门外汉。次高水准为“用笔皆到”,则相当于“圣境”,亦即“心至手亦至”的辞达之境。而最高水准为“不用笔处无处不到”,则相当于“神”、“化”之境。“神”、“化”二境有着程度上的差别,但意在言外是二者与圣境的对比。略异求同观之,上面两段论述的中心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能力不同,或言尽于意,或言外有意,而以言外有意为上品。 ????如果我们的探索到此为止,则“三境”说仍不过肤廓之常谈而已。但是,把金圣叹在批评实践中具体运用与之对照,就发发现比较丰厚的内涵: ????《水浒传》第十四回吴用说三阮撞筹一节,书中写道:“阮小五听了道,‘罢!罢!’叫道:‘七哥,我和你说什么来!’”金圣叹批曰:“‘罢罢’只二字,忽插入‘叫道’二字作叙事,然后又说出九个字来,却无一字是实,而能令读者心前眼前,若有无数事情、无数说话。灵心妙笔,一至于此!”阮小五的两句话如同云雾中神龙,见首不见尾。作者并未实写他何以叫出“罢!罢!”更未交待他与阮小七说过什么。但有此二句,有心读者自然明白,阮氏兄弟日常谈论时的胸襟抱负,以及谋及出路时顾盼踌躇之情;抑或吴用来到后,兄弟三人曾对其来意有过一番揣测,故闻吴用之说词便立即作出了如此兴历、决断的反应。于是乎,正如金圣叹指出的那样,在作者“用笔之前”,读者隐然看出了风光旖旎的一片天地。 ????《西厢记》一本二折张生向法聪借房,上场后劈头唱了一句:“不做周方,埋怨杀你个法聪和尚!”周方,即行方便。金圣叹在此有两段详细的批语,其中云:“张生固未尝先云借房,则聪殊中知其‘不做周方’之为何语也。张生未尝先云借房而便发极云‘不做周方’者,此其一夜心问口、口问心,既经百千万遍,则更不计他人之知与不知也。只此起头一笔二句十三字,便将张生一夜无眠,尽根极底,生描活现。所谓用笔在未用笔前,其妙则至于此。”“试思‘不做周方’二句,十三字耳,其前乃有如许一篇大文,岂不奇绝!” ????以上皆属金圣叹盛赞的“化境”文字,其特点在于略过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不写,却写心理活动后的语言行为。把言行写得富有特色,往往显得突兀、出人意外,从而引起读者注意,激发其想象力,使读者领悟到前此曾有一番心理活动。此正所谓“用笔在其笔之前后”,而其作用则在于含蓄地表现人物心态,使作品更耐品味。 ????再如《水浒》五十五回时迁盗甲。书中写徐宁家门外黄昏时情景,金圣叹批道:“‘只见’如画。只见徐宁归家,只见两人关门,只见静悄悄地。前两‘只见’是有所见,后一‘只见’是无所见。活画出做贼人眼中节次。”下文书中写徐宁卧房景象,金氏又批:“贼眼中

文档评论(0)

pxoc6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