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与二程的关系及其不同取向.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载与二程的关系及其不同取向

张载与二程的关系及其不同取向 袁雯君 宋朝理学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回溯地确定了理学的传授发展系统,即周敦 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北宋五子系统。此后,这个理学系统 就成为了北宋思想史的正宗。若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无疑五子 到朱熹的理学确实占据主流。但若是就五子所处的仁宗、英宗、 神宗、哲宗这一时期来看,这一派与王安石的新学、苏轼的蜀学成 多足之势。而这种形势的形成,不论是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经济 和技术的发展还是与文化上儒、道、佛的争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重新解释儒学,抗衡佛、道是他们的共同课题,不同的经 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交往、不同的利益关系则使他们组合成不 同的团体。如果过多地集中于思想和概念,静态地处理理学家的 思想,忽略思想产生的过程和环境,有些事情就无法得到说明。 本文想讨论张载与二程兄弟的关系,试图从这个个例中获取一些 与北宋知识分子交往、互动相关的信息,以期更好地理解理学体 系的发展过程。 关于张载与二程的关系,虽然没有专篇的论文,但各种研究 张载与关学或研究二程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会有所涉及,可惜的 是材料十分有限,由于二程的弟子杨时、游酢甚至曾为张载弟子 后改投二程门下的吕大临都说过张载之学源于二程,①所以讨论 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对此说法的辨疑上。顺理成章地,张载的研究 者多不相信这种说法,而二程的研究者则不热衷于推翻此议,不 过这种讲法确实不牢靠,除了程颐自己曾否认此说外,②有研究者 从思想本身发展的逻辑来论证,张载的思想也只能是二程的先导 而非其变异。③ 除了辩论这个问题以外,相关的内容则集中于比较张载和二程 思想上的异同点,因为正是思想理路的异同使他们同列理学的祖 师,同时又引导着后世思想界不同的方向。但是如果说张载与二程 思想上的相互影响是果,在实际生活中的交往就是因,讨论结果的 同时是否应该对他们的交往作进一步的清理?另外,张载与二程的 社交圈及采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他们的学术取向以及 他们身后的地位有什么影响?还有,为什么张载身后许多重要弟子 改投二程门下,之后关学日渐式微,洛学却日益发扬光大,作为张载 最得意门生的吕大临甚至宣布张的学问出自程门,这些现象间又有 什么联系? 为了对这些问题获得更好的理解,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载与二 程的交往。 张载生于真宗天禧四年(1020),程颢生于仁宗明道元年 (1032),程颐生于明道二年(1033)。张载是二程的父亲程珦的表 弟,即二程的表叔。 张载虽然比二程年长十来岁,但他们开始涉足京城的政治和学 术中心的时间却差不多,都在仁宗嘉祐初年 (1056年左右)。嘉祐 元年(1056),张载初到京师,据《河南程氏外书》:“横渠昔在京师,坐 虎皮,说《周易》,听从甚众。一夕,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 撤去虎皮,日:‘吾平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 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横渠乃归陕西。”④吕大临《横渠先生行 状》所云张载和二程 “共语道学之要”,以至张“尽弃其学而学焉”也 就是这时候。 但是 《行状》同样记载张载年轻时喜谈兵,后因范仲淹劝读 《中 庸》,“虽爱之,犹以为未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 知无所得,反而求之 《六经》”。若考虑到嘉祐二年(1057)张载和程 颢、二苏等人同中进士,而此前,并没有张载到京城的记录,也就是 说张载在三十七八岁之前没有到过京师或参加科考,若说张载是在 求诸六经有所得的情况下才决定去京师实践一番,应该说并不是无 稽之谈。这时,大程不过二十五六岁,据小程的《明道先生行状》,大 程十五六岁从学周敦颐始 “慨然有求道之志”,此后也是 “泛滥于诸 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 《六经》而后得之。”⑤如果小程对 他兄长的记述可靠,那么至少在嘉祐初年,程颢的儒学修养尚不足 以令张载 “尽弃其学而学焉”。这时程颐在游太学,因解额减半,次 科不能登科。⑥ 关于张载与二程这可能是初次的会面,并没有更多的记载,但 双方一定互相交流了思想,并且颇有相契之处。尽管思想可能还未 臻成熟,但张载和大程应当都已从佛道二教中涉猎一番,并已开始 对儒学重构了,《河南程氏遗书》载:“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曾讲论 终日,而日: ‘不知旧日曾有甚人于此处讲此事。’”⑦可能就是这时 二人的交往。 中了进士后,张载授祁州司法参军,后迁云岩令;程颢则调任京 兆府鄠县主簿。云岩和鄠县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双方相距不算太 远。程雨颢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