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C选项谈两面对一面的问题.doc

从19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C选项谈两面对一面的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19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C选项谈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从199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C选项谈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西南大学文献所 周宗旭) 199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的C选项“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这种两面对一面的句型是病句吗?《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9期有陈奋先生《谈一例常见病句的辨析》一文,陈先生认为这是病句。我们认为这是不可靠的。故今以陈奋先生之文所持观点为矢的,对这个例句进行解说,以便推求其他句型的正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1997年高考语文考题已经过了不少时间,但是这种题型的考试并没有结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句子使用也非常的广,并且考生在平常练习中也经常遇到。因此,这种的讨论还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陈奋先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谈到了1997年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的C选项,其认为是病句的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条:其一,前面的“高低”和后面的“增长”不搭配,低到“零”的程度不是“增长”,“负增长”更不是“增长”;其二,后半句有重要作用与前面不搭配,“高”有重要作用是对的,“低”就不可能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陈先生认为“高低”与“增长”不搭配,我认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高低”与“增长”还是能够搭配的。理由如下: 其一,文章说“高低”表示两个方面,“增长”表示一个方面,我们姑且不谈“增长”是否表示的是一个方面,现就“高低”在句中表示的是否就准确无异是两个方面来谈,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高”出现的词次为1447,“低”为538词次 ,约为“高”出现词次的三分之一。[1]我们可以看出“高”和“低”出现的频率非常悬殊,说明了“高”处于强势地位,“低”处于弱势地位。[2]说明了“高低”在这里已经不再是处于同等地位的两个词了,而是运用中发生了语义偏向,即并非是表示并列的处于同等关系的两面性词语,而是表示的仅是“高”这一面意思。 其二,从这句话的前后使用“语境”来看,陈先生只取了C选项的前半部分,即只选取了“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而抛下了“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这部分,表面是看无关大碍,可是仔细一想其影响不可忽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构成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前面“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才有了后半部分“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积累资金”,使用“高低”在这里不会引起人们对此句的误解,人们只会理解成“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在这样一个“语境”之下,所谓的两面词“高低”也出现了偏移,只表现出了“高”这样一面含义。 其三,从修辞学上考虑,汉语双音节词占主导,在语言表达中讲究韵律,二二节奏很多。[3]“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在感觉上就比“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更有韵律感、节奏感。 最为重要的是陈先生所反对的这类病句报纸杂志的用例不在少数,很多时候我们都这样用,我们并不感觉有什么不可理解之处。我们不妨举几例以作分析(文中例句来自北大汉语研究中心数据库)。试看: (1)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能力的高低,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1994年) (2)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对和平公学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代报刊精选1994年) (3)大人们对她要求很严,有意识地培养刻苦、上进、坚忍、知辱、知礼的品格,这对她后来的人生走向和事业成败,起了很大决定作用。 ( 当代报刊精选1994年) 例(1)如果按照陈先生的逻辑理解的话,“低”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按照“高低”在句中的使用频率、具体的语言环境、汉语的节奏韵律以及人们习以为常的运用和理解来看,其语义指向已经偏向了“高”,而偏离了“低”。例(2)的情况类似例(1),其上语义指向偏移了“高”和“优”,而偏移了“低”和“劣”。例(3)特点很突出,我们从“了”指便可见一斑,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即她的“人生走向和事业”已经有了结果,已经实现了。[4]我们理解这个句子时不会产生歧义,尽管后面出现了与“成”相对的“败”,我们只会理解成为她是积极的人生走向和事业已经成功。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人们在这样用,并且不会产生歧义。我们以为,1997年语文全国卷的病句题的C选项是一个表意明晰,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句子。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5] 我们不宜把类似这种情况的句子视为病句。

文档评论(0)

ybcm9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