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民族合奏乐之流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中国民族合奏乐之流变

简论中国民族合奏乐之流变   摘要:中国民族合奏乐以其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是将传统民族乐器与音乐结合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一演奏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合奏乐伴随着人民生活,历代民间艺人、宫廷乐师在婚丧喜庆、风俗节日活动中渲染舞台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各时期的民族合奏乐的发展脉络、当代民族合奏乐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民族合奏乐;房中乐;相和歌;宫廷音乐;民间乐种;新民乐 一、中国古代民族合奏乐发展简史 民族器乐从夏、商开始发展,到了周代乐器种类逐渐增多,并按照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开始有八音分类法,与此同时,十二律和七声音阶开始出现。封建社会时期,宫廷音乐逐渐发达,从历史的发展推断,民族器乐到了周代开始逐步成形,而“房中乐”则为最早由少数演奏者组合而成的合奏形式。根据《中国音乐简史》记载“房中乐”为宫廷乐舞中燕乡食乐的一种,由宫廷的后妃们在伺宴时候演唱,乐器只用琴、瑟等弹拨乐器。根据《中国音乐词典》“房中乐”注释“燕乐,房中之乐,所谓阴声也”燕礼“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中国最早的器乐独奏乐器是“ 琴”,演变成为中国器乐演奏文化的代表 秦朝时期创建了“乐府”,汉承先秦楚声得以继续发展。为了供给宫廷应对各种场合的娱乐需要,“乐府”收集了全国南北民间音乐,而后将其分类,进行创作、改编、编配器乐,进行演唱或演奏。汉魏的“相和歌”是“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记载于《晋书?o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后来则用筝、笛、笙、箫、琴、筑及节鼓?p鼓?p悬鼓等鼓类乐器。此时,汉时鼓吹乐的传入,东晋时曲项琵琶的传入,周武帝时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婆龟兹乐律“五旦七声”理论之传入,对中原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表演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 也是在室内表演,说明当时有了固定的演奏模式。如雅乐歌舞《秦王破阵乐》气势非凡,响震中外,着重体现出李世民的英勇战术 宋元时期,朝廷缩小了教坊乐队的规模,加入了筝和稽琴,形成了近似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吹、拉、弹、打四类声部。民间兴盛由箫、管、笙等乐器组成的“细乐”和由笛、笙、鼓组成的“清乐”合奏。至此我们看到中国民族器乐从周代的“房中乐”雏形、汉代的“丝竹”起始、隋唐的”坐部伎”演奏模式固定、到南宋的新小型器乐合奏形式的出现,其历史发展中具备几个特点:1.源自于日本民族器乐2.在室内或堂上演奏3.演奏者三至十二人4.演奏作品均为当时创作5.表演场地、模式固定6.注重乐手个人技术,这些特点综合表述着“中国民族合奏乐”逐步成长的发展脉络 明清时期丝竹音乐大多以一些声乐曲和戏曲衍生而来,并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多在一些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法事上奏响,如“弦索十三套”“陕西鼓乐”“翼中管?贰薄笆?番锣鼓”“福建南音”“西八大套”“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便是“弦索十三套”,以琵琶、三弦、筝、胡琴为主要乐器,曲有《十六板》《琴音板》《月儿高》《海青》《阳关三叠》《清音串》《平韵串》《琴音月儿高》《松青夜游》《合欢令》《将军令》《普庵咒》《舞名马》共十三套乐谱 二、1840―1960年间的民族合奏乐发展情况 19世纪末,鸦片战争爆发,社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革,中国民族合奏乐迎来了新篇章,雅乐逐渐衰落,民间音乐出现各种体裁和风格。主要有河北的“吹歌”、山东、山西的“鼓吹”、华中的“八音”、江浙一带的“吹打”和“丝竹”“锣鼓”等。传统合奏曲目如《放驴》《百鸟朝凤》《三六》《行街》《一封书》《满庭芳》等广为流传。“广东音乐”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当时大都市里盛行的器乐乐种,它的前身采用粤剧等戏曲中的曲牌与过场音乐,并融合了当地的埋歌小曲作润饰,改编成为合奏小曲。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更是在乐器组合中加入提琴、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处处彰显了西洋音乐以及新民乐的思想融合。主要优秀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柳青娘》《步步高》《双声恨》等 伴随着20世纪初中西音乐文化的第一次碰撞,西方文明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陆续传入中国。区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将西洋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以及表演方式传播到中国。此时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艺术,也在这样一种客观形势的影响下,不平衡地、不停地向前演进。明代音乐理论家朱载的“十二平均律”应用于国乐队,管乐器的音孔位置也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准,在乐器改革上做出重大贡献。“新民乐”产生之初,主要是指学习、借鉴西方音乐技术手法,西方音乐A-B-A模式在中国器乐创作中处处可见。在“新民乐”的思潮中,一批专业音乐家、作曲家创作技法有了明显改进,甚至在乐队的器乐配置上也有所考究,其中音乐家刘天华在民族器乐的改编和创作方面做过不少努力,他的丝竹乐合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