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汽油直
;1.世界汽车技术是受到三大法规(安全、经济、排放)约束和促进的。
2.排放法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对汽车的综合性能要求也提高,促使各项汽车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汽油缸内直喷是一种新的供油和燃烧方式。
3.汽油直喷可实现稀薄燃烧(A/F可达30~40),提高了燃油经济性(Lupo 2.8L/100km)。低速时油耗可节省10~40%。;1.1955年应用于BENZ 汽车。
2.九十年代以来,各大汽车公司都在开发这一项新技术,较有代表性的类型如:喷束引导型(Ford、Honda),壁面引导型(Toyota、Nissan、三菱),气流引导型(大众等)。三者的区别在于火花塞与喷油器的安装距离不同,目的都是在火花塞附近形成较浓混合气,而远处是稀薄的。; 汽油缸内直接喷射 ;直喷供油系统组成;1.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末期喷油,依靠油束与缸内气流及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形成浓度分层的混合气(火花塞处较浓),实现稀薄燃烧。
2.大负荷时,则在进气行程中(下行60~120度后)喷油,形成均匀稍浓的混合气以获得高功率输出。此时喷油,降低缸内温度,爆燃倾向减少,压缩比可以达到12左右。 ;1.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末期喷油,依靠油束与缸内气流及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形成浓度分层的混合气(火花塞处较浓),实现稀薄燃烧。
2.大负荷时,则在进气行程中(下行60~120度后)喷油,形成均匀稍浓的混合气以获得高功率输出。此时喷油,降低缸内温度,爆燃倾向减少,压缩比可以达到12左右。 ;1.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末期喷油,依靠油束与缸内气流及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形成浓度分层的混合气(火花塞处较浓),实现稀薄燃烧。
2.大负荷时,则在进气行程中(下行60~120度后)喷油,形成均匀稍浓的混合气以获得高功率输出。此时喷油,降低缸内温度,爆燃倾向减少,压缩比可以达到12左右。 ;1.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末期喷油,依靠油束与缸内气流及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形成浓度分层的混合气(火花塞处较浓),实现稀薄燃烧。
2.大负荷时,则在进气行程中(下行60~120度后)喷油,形成均匀稍浓的混合气以获得高功率输出。此时喷油,降低缸内温度,爆燃倾向减少,压缩比可以达???12左右。 ;1.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末期喷油,依靠油束与缸内气流及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形成浓度分层的混合气(火花塞处较浓),实现稀薄燃烧。
2.大负荷时,则在进气行程中(下行60~120度后)喷油,形成均匀稍浓的混合气以获得高功率输出。此时喷油,降低缸内温度,爆燃倾向减少,压缩比可以达到12左右。 ;1.部分负荷时,在压缩行程末期喷油,依靠油束与缸内气流及燃烧室形状相配合形成浓度分层的混合气(火花塞处较浓),实现稀薄燃烧。
2.大负荷时,则在进气行程中(下行60~120度后)喷油,形成均匀稍浓的混合气以获得高功率输出。此时喷油,降低缸内温度,爆燃倾向减少,压缩比可以达到12左右。 ;1.燃油经济性好。
2.动力性略微提高。
3.冷车时燃烧效率高,未燃HC减少。;1.A/F变化范围大,排气净化困难。
2.排气催化技术还不能跟上,Nox排放增加,以致达不到更高的排放标准。
3.油雾碰到活塞顶和缸壁,局部混合气稀而造成火焰中断,使中小负荷时HC增加。
4.对油品和密封要求更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