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各马克伦理学》之“幸福”.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尼各马克伦理学》之“幸福”

论《尼各马克伦理学》之“幸福”   【摘 要】《尼各马克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步伦理学专著,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地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关于伦理学之幸福论各伦理学家观点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则在此书中就“幸福”一词作了诸多探讨。其中,幸福概念及影响幸福的要素为我们探索追求幸福的途径提供了很多核心要点,为我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幸福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正确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德性主义;快乐;幸福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3-0088-03 一、幸福的概念 (一)德性主义幸福论 德性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德性,精神高尚对于人的真正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追求道德完善、精神高尚带来的精神幸福。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中,在批判了关于幸福本质的诸多说法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这个经典定义是亚里士多德自觉地从“幸福的本质”意义上来界定的。包含两个重要的判断:一是关于“现实活动是获得幸福的途径”这一判断的分析,凭努力获得幸福比靠给予获得幸福更好,这表明努力是通达幸福之路。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我们才能真正的认识幸福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产生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也是幸福产生的重要原因和条件。二是关于“德性是幸福实现活动的前提”的分析,亚里士多德强调至善、德性与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了德性对幸福的重要作用,明智是实现理智的德性。[1](P.14-19)苏格拉底说过:“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们拥有善。”柏拉图说:“真正有德性的人才是最适宜过上富裕、光荣的幸福生活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们均强调了德性在幸福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将人的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德性最初产生并且通过教育而得到增长,因而需要时间和经验;而习惯则滋养道德德性,习惯这个词的形式稍加改动就变成了“道德”一词。我们常说:善良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一书中特别强调善并不等同于幸福,且强调了德性主义幸福论中的德性泛指一切美好的品性 (二)快乐主义幸福论 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把快乐看成唯一的内在善,把痛苦看成唯一的内在恶。重视人的感性快乐、人的自然欲望。以伊壁鸠鲁、密尔、费尔巴哈为代表人物。密尔认为:“由于人的情感,无论是赞赏还是厌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自己感觉到的,各种事物对自己幸福的影响所左右的,因此功利原则在各种道德学说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有的人认为幸福像快乐、财富和荣誉一样是可以观察到的以及很明显的事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对于幸福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当他生病的时候他认为幸福是健康;当他贫穷的时候他认为财富就是幸福;而那些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则羡慕那些滔滔不绝地谈论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的人。另外有些人认为除了众多善的事物之外还有一个善本身存在,它是一切善的原因。尼各马克伦理学却告诉我们:很多平庸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因此他们满足于感官享乐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幸福就是最美好、最善和最快乐,这三者是不可分的。快乐和善与美一样是最高、最值得追求的目的 (三)幸福的特点 快乐与幸福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幸福与快乐的重要性不同。幸福是长久的快乐;幸福是很多具体的快乐的总和,是巨大的快乐。其次,快乐不一定有利于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而幸福却是一定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再次,快乐有正常、健康的和非正常、病态的;幸福都是正常、健康的。幸福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是某一时刻的感觉,就尼各马克伦理学中特洛伊城的最后一个国王的故事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人会认为遭遇如此劫难而痛苦死去的人是幸福的,认为这个国王是不幸福的。我们都知道,机遇是不断变化着的而幸福是要强调持久性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合乎德性的活动最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只有合乎明智德性、拥有善才会一生幸福。幸福具有稳定性,实践主体具有确定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用心感受生活的人则能够获得长久的、稳定的幸福,这种幸福的人不会为日常琐事中不必要的痛苦而斤斤计较。文中提到两次“一个享得福祉的人永远不会痛苦”,就是他永远不会去做他认为会让他失去幸福的事,一个真正的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着运气的变故而改变自己的。此时,人的活动转化为思想和行动。在实际行动中,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辜负于人,非天下所有人而为,若你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发生了变化,遇同类事时你却改变了自己,就不会得到幸福,因其幸福的人不会因为运气的变故而改变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