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影响.docVIP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影响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影响   摘要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周年秸秆还田对水旱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个轮作周期后施钾和秸秆还田均有增产效果,以油菜季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最优。长期秸秆还田能够明显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但对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影响。秸秆还田或者施用钾肥均能提高耕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水旱轮作;秸秆还田;钾肥;生产力;土壤结构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2;S1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010-01 秸秆还田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有机碳含量、培肥地力和维持土壤持久生产力的重要作用[1]。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弥补土壤钾素亏缺最有效的途径[2]。此外,有关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旱―旱轮作区,而水―旱轮作的农田结构研究相对较少[3]。为此,基于长期水旱轮作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农田生产力、土壤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水旱轮作秸秆资源利用和钾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位于湖北荆州,农田为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该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基本性质:pH值5.97、有机质26.9 g/kg、全氮0.61 g/kg、有效磷8.1 mg/kg、速效钾164.8 mg/kg。土壤属粉质黏壤土 1.2 试验设计 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水稻季,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钾肥(CK)、施用钾肥(+K)、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施用锌肥(S+K)。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每季水稻和冬油菜的?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180、60、90 kg/hm2,冬油菜季硼砂用量为15 kg/hm2 1.3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2015年油菜收获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采用常规方法测定[4];Elliott[5]法测土壤团聚体含量。试验数据采用MS Excel 2010处理,LSD法检验P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含量,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钾肥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经过一个轮作周期后,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最好。秸秆还田能够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但对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影响。秸秆还田或者施用钾肥均能提高耕层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4 参考文献 [1] SOON YK,LUPWAYI NZ.Straw management in a cold semi-arid region:Impact on soil quality and crop productivity[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9:39-46. [2] 李继福,鲁剑巍,任涛,等.稻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292-302. [3] 孙汉印,姬强,王勇,等.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1):369-376. [4]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ELLIOTT ET.Aggregate structure and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native and cultivated soi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6,50(3):627-633. [6] 叶青,曹国军,耿玉辉.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6,22(3):34-38.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