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论文.docVIP

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论文.doc

  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论文 .freelatsu,1935)提出的雁行模式是较早形成的产业转移理论,他以后起工业国发展为视角,通过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发展的统计研究,总结出产业发展遵循的三个模式:第一个基本模式认为某一产业的发展是按照从接受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到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按照“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第二个模式是从一般消费品到资本品或者是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第一模式演进,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第三个模式是某一产品的第一模式动态演化会在国与国之间传导,工业化的后来者会效仿工业化的先行者。 雁行模式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产业发展路径的总结,反映了日本的许多产业包括纤维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等的发展路径,后来很多学者如小泽辉智(Ozaings.1984)运用雁行模式对20世纪60-80年代东亚经济内部产业分工与转移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解释。但由于该理论未触及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问题,同时随着许多东亚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该理论越来越缺乏解释力。 小泽辉智(Ozaa,1978)把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引入到产业转移分析中,将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改造成为“小岛清模式”。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以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小岛清的理论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形式,他以日本为研究对象,为日本的对外产业转移方式进行了辩护,并借此说明了东亚的雁行模式机理。但该理论以投资国为主体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很少考虑企业本身的因素对投资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企业的个性。此外,小岛清的学说所能解释的时空范围很小,仅从经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方向进行解释,而且时间范围局限在日本的20世纪70年代,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 二、经济不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理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国际经济舞台上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小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而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的新理论来分析产业转移现象。 普雷维什(Prebisch,1981)用依附理论分析了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巨额贸易逆差,迫使发展中国家实施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替代战略,因此进口替代战略成为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普雷维什强调了发展中国家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产生的被迫性产业移人需求,其关于“中心”和“外围”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同时也较早地注意到产业转移的消极影响。但是普雷维什没有认识到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威尔斯(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比较优势来源于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的优势以及低价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势,这些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普遍特征是规模较小,发达国家企业所擅长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因为资本投入较高,生产成本高昂,从而在当地市场竞争中陷入窘境。威尔斯的理论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拉奥(Lall,1983)的技术本地化优势是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他认为对成熟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应用和改进,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进而实施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所创新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效益,能够满足中低档次的消费需求。他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形成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而且强调了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企业技术创新。上述条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发展中暗含着内在的创新活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有优势,从技术角度解释了经济落后国家的对外产业转移。 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Cantenko(2003)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集聚区内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地价上升、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会造成产业扩散的离心力。离心力的作用会促使某些相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