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疗效分析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对治疗颈椎疾病内固定手术方法的探讨研究。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5例各类颈椎病及颈椎外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并根据手术方式分组:29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36例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B组)。采用SPSSl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较短(93.48±18.62)min、出血量较少(84.9±17.89)mL、术后6个月JOA评分(13.10±1.90)和终访JOA评分评分(13.59±1.57)较高。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和终访JOA评分较高,终访改善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颈椎疾病;手术;探讨
人体颈椎是脊柱疾病的高发部位,此外,由于外伤等因素,使得脊椎损伤成为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有多种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疾病,本研究采取对照试验设计,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的疗效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颈椎疾病提供参考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5例各类颈椎病及颈椎外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并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A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9例),B组: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36例)。研究对象均有颈椎不适病史或外伤史,并经过相关检查(如x线、CT等)确诊为颈椎病或颈椎外伤。对选入的研究对象进行严格的纳入和剔除,使所?x人的研究对象均无手术禁忌症,满足手术适宜症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给予积极的对症及支持治疗,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设计周密的手术方案,待病情有所稳定后给予手术治疗
1.2.2手术方法 分别采取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取平卧位,双肩和背部垫高,头颈部后仰。在颈前右侧做横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沿食管气管和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之间进入到达椎体前部,充分显露术野,C臂定位病变椎体,电刀切开前纵韧带,切除椎体上下的椎间盘,对病变椎体行槽式切除,如果有后纵韧带骨化,先对后纵韧带钩开一小口后,在脊髓硬膜间行钝性分离后,用咬骨钳予以切除,上下椎体作潜行减压,包括切除骨槽两侧椎体的骨赘,用刮勺刮至相邻椎体终板呈点状出血。撑开上下椎体至合适的高度以恢复生理前凸及椎间高度,选取合适长度及宽度的钛网,其内装入切除的椎体松质骨块并压紧,将钛网植入椎体槽内,使用双七号丝线捆绑固定,然后选择长度合适的带锁钛板固定。C型臂透视查看内固定位置满意后,仔细止血,放置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脱水剂及激素治疗3~7d,术后24h患者即可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8~12周后去除颈托。如患者有肺部疾患术前、术后3d使用雾化吸入,以减轻气管受术中牵拉的反应。术后第3天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观察钛板及钛网位置。见图1~2
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松解颈深筋膜,分离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分离松解椎体前筋膜。C臂x线机透视确定减压的椎间隙,“z”形或“I”形切开前纵韧带,安放椎体牵开器,调节其张力,牵开4mm使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得以恢复。向两侧剥离前纵韧带以暴露纤维环外层纤维,用尖刀十字形切开纤维环软骨,深度3~5mm,将薄型髓核钳呈闭合状通过纤维环外口进入椎间隙,由浅及深、由一侧向另侧分次摘除髓核至上下椎体后缘骨质,刮匙及长柄椎板钳去除突入椎管的所有致压物。一定张力下测量椎间隙高度,根据此高度在髂骨处取皮质骨植入椎间隙,保证髂骨块表面平整且不压迫硬膜囊。选合适长度的前路钢板预弯后固定。止血彻底后,冲洗伤口,内置引流条或引流管,逐层关闭创口并用无菌敷料覆盖,颈围外固定
1.2.3术后措施 术后二级护理,抗炎、神经营养治疗4d左右,头颈部外固定至少8周,颈椎不稳者需颈部制动3个月
1.3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6~36个月,观察术后神经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状况,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估脊髓功能
1.4疗效评定标准
1.4.1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定标准记录入院时及术后随访结果,评分并进行比较,正常为17分,病情分四级:严重0~4分,重度5~8分,中度9~12分,轻度13~16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