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PPT六大误区.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出PPT六大误区

走出PPT六大 2016-9-9 p 2 2923 91 28 56 10 p 3 被PPT绑架的人们 p 4 请在便签上写出2-3条 你在PPT制作中的困惑或问题 PPT之基础篇 p 5 走 出 p 6 误区 1 过于依赖PPT p 7 试想一下…… 是不是如果你讲1小时的课程,没有PPT配合,就讲不下去呢? 是不是PPT出了问题,你就手忙脚乱,中止课程呢? 你是不是已经很少用到白板或者大白纸呢? p 8 PPT的用途 p 9 绝大多数的PPT都是视觉垃圾! 矛盾: 1、幻灯片让我们大脑更不堪重负 2、幻灯片从工作手段变成了目的 现象: 1、使用PPT≠节约会议时间 2、使用PPT≠提高演讲水平 3、使用PPT≠清楚展示主题 p 11 观众前来并非只是为了观看屏幕上的影像,更多的是为了聆听你的演说。 切记您创建幻灯片的目的是支持口头演示。 p 12 误区 1 过于依赖PPT 准备充分,教学工具多样化 p 13 误区 2 把做PPT当作课程开发 p 14 制作PPT ≠ 课程开发 思维方式的 线性呈现 思维导图 思维整理 统观全局 ADDIE课程设计与开发实施 A D D I E 需求分析 精准课题 关键事件 学员背景 学员具体需求 课程设计 内容开发 授课实施 课程评估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 页面设计 培训手段 评估方案 实施程序 培训预演 阶段性评估 总结性评估 课后跟踪 衡量输出 p 15 p 16 误区 2 把做PPT当作课程开发 ADDIE,一步都不能少 p 17 误区 3 PPT文字太多 你愿意看这样的幻灯片吗? p 18 p 19 一目了然 少就是多 p 20 一页PPT中不超过5个概念 不要超过5行 只用一层缩进小标题 少用倾斜或艺术化字体 重点用颜色标注或加粗 3B:Big, Bold, Beautiful p 21 P PT Power Point 有力量的 点 p 22 PPT信息量太大怎么办? 案例:PPT信息量太大怎么办? 自我评价:我是哪一类 讨好型——最大特点是不敢说“不”,凡事同意,总感觉要迎合别人,活得很累,不快活。 责备型——凡事不满意,总是指责他人的错误,总认为自己正确,但指责了别人,自己仍然不快乐。 电脑型——对人满口大道理,却像电脑一样冷冰冰的缺乏感情。 打岔型——说话常常不切题,没有意义,自己觉得没趣,令人生厌。 表里一致型——坦诚沟通,令双方都感觉舒服,大家都很自由,彼此不会感到威胁,所以不需要自我防卫 原稿 思路1:充分利用备注 思路2:拆成多个页面 p 25 讨好型 责备型 电脑型 打岔型 表里一致 思路3:要点一条条显示 p 26 讨好型 讨好型 责备型 讨好型 责备型 电脑型 p 27 误区 3 PPT文字太多 一目了然,抓住有力量的点 p 28 But,我的PPT已经是文字实在简化不了,怎么办? p 29 误区 4 不懂排版,毫无美感 这是一个好的排版吗? p 30 思路一:提炼关键词 p 31 大标题表达中心思想 小标题是本段关键词 这里是大标题 要点一 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 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 要点二 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 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 要点三 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 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正文文本 思路二:利用行间距留白 p 32 改变行间距,改变文字的大小、粗细、颜色、字体, 让眼睛更容易“瞟” 思路三:横向纵向按时间排版 p 33 横向无时间顺序 横向有时间顺序 纵向无时间顺序 纵向有时间顺序 思路四:巧妙排版 思路四:巧妙排版 p 36 误区 4 不懂排版,毫无美感 留心观察其他作品,提升排版能力 p 37 误区 5 PPT毫无吸引力 青蛙效应 p 38 如果是这样…… p 39 青蛙效应(frog 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和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个人或企业应居安思危,适时宣扬危机,适度加压,使处危境而不知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