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应用社会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与环境 (一)拥挤(crowding) 1 拥挤的含义:想拥有更多空间的不舒服和应激的心理状态。 主观的拥挤感与客观的人口密度测量之间有差别。 拥挤的主观感受直接与人的心理需要相关,而与拥挤的客观状态无关。 拥挤是不愉快的和负性的。 2 有关拥挤的研究 (1)高密度群集条件对动物生活有消极影响 卡豪恩(J.B. Calhoun,1962)老鼠实验 把若干老鼠放入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供给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和水,老鼠大量繁殖。 结果:老鼠数量迅速增长—锐减—迅速增长—迅速下降 原因:幼属死亡率增高,洞穴和照顾极不适于保持幼鼠成活,它们受不到照顾,争斗增多,雄性变得不同寻常地具有侵犯性。(领域性本能) 另一种解释:其他动物的出现导致了一种极端的紧迫感,因而引起荷尔蒙变化,肾上腺素增多,生殖腺变得不活跃,导致动物繁殖能力减低。 (2)拥挤和人 拥挤产生生理唤起,是令人不愉快的 性别差异 弗里德曼等人研究表明,男性在高密度条件下比在低密度条件下更具有竞争性;女性在高密度条件按下很少有竞争性。 群体内部的男性在高密度条件下彼此互相爱护比较少,而女性则较多。 结论:拥挤对人类的影响取决于环境的特殊性和人类本身。 3 拥挤的理论 (1)感觉超载 米尔格拉姆(1970)提出无论何时,当人们暴露在过多的刺激中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感觉超载 感觉超负荷是不愉快的,干扰人的正常工作能力。 拥挤是刺激的一个来源,有时会产生感觉超负荷。 (2)缺少控制感 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觉到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 控制感的缺失是负性的,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高社会密度使人们不能够得到足够的私人空间,容易打扰对方的活动,从而引起懊恼和愤怒的感觉。 (二)噪音 1 短期噪音 (1)研究发现,人们能很快适应一种噪音环境。 (2)当外界突然产生很高的噪音,人们最初的反应很强烈,出现“惊跳反射”、眨眼、腹部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出汗等生理反应;高噪音还会干扰进行工作的能力,导致不安,妨碍正常功能的发挥。 (3)但噪音产生的干扰性质持续很短的时间,对于很强的噪音我们都会很快习惯。几分钟后,生理反应消失,行为恢复正常。 (4)有些敏感性的工作,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 2 长期噪音 (1)长期噪音会带来性质非常特殊的有害的影响 (2)造成耳聋 科恩、格拉斯和辛格(1973)研究了美国一幢建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大楼。 发现:生活了四年的孩子们,在阅读和听力方面,生活在低层的儿童都比较差。 (三)个人空间 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不希望别人闯进这一空间。 1 距离的意义 空间物理距离代表了心理距离(前述)。 空间倾向也受关系的影响。坐的位置,对面、旁边。 2 性别差异 女性交往距离比男性小,研究发现,女性与他们喜欢的人一起坐时,往往坐在那个人的旁边;男性往往选择对面的位子。在图书馆中,若某人单独坐着,女性最不喜欢陌生人挨着她坐,男性最不喜欢别人占据他对面的座位。 3 领域性 (1)人们需要一定量的空间,如果可用空间低于要求,或最少空间受到侵犯时,个人就要反抗,就要保卫自己的空间,这种对空间的需要和保卫,称为领域性。 (2)领域性常指某人活动的一个场所,并且是不希望他人贸然占用的地方,如常去早锻炼的地方。 (3)对空间的需要没有绝对意义,具相对性 (四)城市生活 1 建筑设计和空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房屋设计:套间居住者比走廊居住者更友好 高层与底层住宅: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高层住宅中生活会引起病变,高层住宅一般没有任何有害的影响。 2 生活环境 拥挤和噪音对人类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心理疾病并不比生活在郊区或农村的人高多少。 选择城市与乡村取决于个人的特性。 二、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 传统:健康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2 心理健康:个体没有由心理变量的失常所引发的健康问题 个体能够积极地、平衡地适应社会环境,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3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生理、心理、社会) 3 精神疾病与心身疾病 精神疾病 由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疾病,如脑损伤、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造成的心理障碍。 由单纯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的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恐怖症、癔症等。 心身疾病: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生理的变化并由此导致躯体病变 原因 生理因素:器官选择理论,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发育较弱的器官 心理因素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