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河桥施工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坪山河桥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碧沙北路道路工程招标文件; 2、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碧沙北路跨河桥施工图纸; 3、)国家现行、市政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4、现场勘察情况; 5、我公司在深圳地区多年的施工经验等。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一、工程简介: 碧沙北路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西南部,路线大致呈南北走向,道路南起科环路,北至旧横坪公路,沿线依次与沙坡路、碧沙东路、同裕路、中山大道(新横坪路)、龙勤路等道路相交,是坪山新区碧岭、沙湖片区路网中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1.9km,本次实施1.48km。 本施工方案主要是坪山河跨河桥梁及桥梁施工完成后河道改造工程. 二、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为50km/h,双向6车道,红线宽度60m 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20年 交通等级:重交通 路面设计年限:15年 路幅形式:双幅路形式 标准轴载:BZZ-100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桥涵设计荷载等级:城-A级(公路-I级) 桥梁净空:新建人行天桥桥下净空:车行道5.0m,人行道2.5m 机动车标准车道宽度:3.50(3.75)m 抗震烈度:6度设防,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三、工程特点: 1、桥梁: (1)桥梁中心桩号:K1+300.5; (2)桥梁的形式:预应力砼小箱梁; (3)桥全长:53m; (4)桥跨径:2×23m; (5)桥面宽:左幅23.75m、右幅21.25m; (6)桥梁为斜交,角度:86o; (7)桥台桩基直径Φ1.2m,40根;桥墩桩基Φ1.4m,10根。(8)洪水位:43.1m. 四、设计依据 1、甲方设计委托书; 2、《坪山新区碧沙北路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及发改委批复意见,2010年; 五、工程地质条件 深圳市的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的紫金—惠阳凹褶断束,位于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和北东向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端,属于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西段展布区。 从地质历史上看,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诸多的呈“S”的紧密线型褶皱和以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为主的深大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活动已明显减弱,区域稳定性良好。 1、 本次初步勘察揭露的主要土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坡洪积(Qdl+pl)、冲洪积层(Qal+pl)、残积层(Qel),下伏石炭系下统测水组泥质粉砂岩地层(C1c)及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大理岩地层(C1s)。主要地层概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层(地层编号①1):灰褐色,稍湿,松散状,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夹少量碎石,粒径2-4cm,个别为块石,粒径大于50cm。 杂填土层(地层编号①2):灰黑、灰褐色,湿,松散状,主要由碎石、砖块和建筑垃圾等组成。 填有机质黏土层(地层编号①3):灰褐色,稍湿,松散状,主要由有机质黏土组成,局部夹腐木、腐叶。 (2) 第四系坡洪积层(Qdl+pl) 粉质黏土层(地层编号②):褐红、褐黄色,可塑-硬塑状,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该地层主要分布在科环路口及南侧山坡上, (3) 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黏土层(地层编号③1):浅黄、灰白等色,可塑,光滑,摇振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高。 粉砂层(地层编号③2):灰褐、灰白色,级配较好,含10%黏性土,稍密状,局部松散。 砾砂层(地层编号③3):深灰、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局部夹有黏土团块,夹有10%卵石,粒径2-3cm,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密实,级配较好,分选性差。该地层在DK14、DK15、DK20~DK29、QK4、QK5号钻孔分布,其中DK23~DK25号钻孔未揭穿此层。 含有机质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③4)灰黑色,软塑-可塑状态,含少量腐木,干强度高,韧性好。该地层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在DK04、DK15、DK24、DK29、DK30、QK01号钻孔有揭露, 含有机质细砂层(地层编号③5):灰褐色,级配一般,含有机质,松散状。该地层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仅在DK16、QK01号钻孔揭露。 (4) 第四系残积层(Qel) 粉质黏土层(地层编号④):灰白、褐黄色,由下伏泥质粉砂岩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尚可辨认,可塑~硬塑,无摇振反应,切口稍有光滑,稍湿。 (5) 石炭系下统泥质粉砂岩地层(C1c) 该层受地质构造影响,岩石变质现象明显,局部绢云母发育,本场地揭露全、强、中、微四个风化层。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地层编号⑤1):褐红色,原岩结构已基本被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土柱状,合金可钻进。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地层编号⑤2):褐黄、褐红色,原岩结构清晰可见,裂隙较发育,裂隙面铁质浸染,岩芯呈柱状,局部为土夹块状,合金钻进较困难。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地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