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外向型中小企业异业策略联盟.docVIP

台湾外向型中小企业异业策略联盟.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灣外向型中小企業異業策略聯盟 運作模式之研究─以outward looking)的性質,這包括有很明顯的外銷傾向(expert orientation)以及在海外直接投資上扮演領先和相對重要角色的中小企業。運用中小企業所形成高效率網路關係,能夠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並且發揮專業化優勢,相互分工的合作方式,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中小企業皆屬之。 二、策略聯盟的定義 策略聯盟的定義係指各企業間,為了分享資源、分攤風險,各取所長避免直接競爭而應用個種策略活動等方面採取合作措施,以達成各企業之經營目標。至於企業聯盟而言,根據國內一般學者的說法,大致為吳青松教授所定義為「競爭者間非市場導向之公司間交易,包括科技間相互移轉、共同行銷、合作生產、研發及少數或同等股權投資(合資企業)等蔡正揚教授則認為「專業間為維持或提昇競爭優勢而建立正常合作或協議關係。」觀察其間之差異變化,可看出策略聯盟逐漸轉成策略層面之講求。事實上,目前策略聯盟之重點主要是放在強化結盟本身之長期競爭優勢的策略層面上、在策略觀點上,強調策略聯盟在策略層面上之意義的學者,大多主張「策略目標」、「競爭優勢」為策略聯盟的核心。在策略聯盟觀點方面,根據「聯盟」在字典上的定義為「由血緣、婚姻或共同利益所產生的關係,故強調在聯盟上之意義的學者,大多主張「互利互見」為策略聯盟的重點。 三、策略聯盟的形式 蔡正揚(民80)認為策略聯盟會流行的原因主要為企業的資源有限;其次則是由於科技變動的加速,使得產品的生命週期變短;再其次則是區域經濟組織的形成及公司組織複雜性的增加等。吳青松(民81)也認為科技創新速度﹑產業結構的均衡性、「新保護主義」意識的抬頭、經濟邁向區域化、國際市場環境之快速變動等,都是刺激策略聯盟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而日本企業經由與各國企業策略性的合作,順利進佔世界各主要貿易市場,更是促使策略聯盟普遍運用的催化劑。楊豐碩(民81)則認為企業結盟在主要國家或國際間日漸盛行之原因主要有:建立速度快(彈性佳、反應迅速)及所需之資金﹑人力資源也相對較少(負擔小、牽涉風險較低)等。蔡明田(民84)也指出近年來由於國內及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在資源及時間之限制下,為取得競爭優勢,企業間逐漸以合作方式代替以往單打獨鬥為號召,從事策略性聯盟,以應付競爭日益激烈的經營環境。 四、策略聯盟的形態 策略聯盟的型態之分類同策略聯盟的定義一般,往往隨著各學者的認知差異及強調的重點不同而不同,故許多學者依不同的分類基礎產生不同的策略聯盟聯盟型態。國內外與策略聯盟型態相關的文獻:有學者依價值活動、地理涵蓋範圍,綜合方式的分類基礎來分類聯盟的型態(Poner Fuller,1996 Vyas,1995),而有的學者沿用價值活動分類基礎(Forrest,1990;Forrest Martin, 1992;蔡正揚、許正郎、民81)。另有以權益結構基礎來劃分聯盟型態的學者(Killing, 1988;Itarrigan, 1988;吳青松,民80),這些學者強調聯盟之股權有無或多寡的程度,另有學者則以技術或資源為分類基礎(Nueno Oostewild, 1988;Lorange et.al, 1992;袁建中,民81年)。其它學者還有以聯盟目的作為分類基礎(Takac 及 Singh, 1992;葉匡時等,民81年),以組織特徵來作為分類的考量(Contractror Loganer,1988;Souder Nassar, 1990;Dussauge Garrette,1995)。 五、網路形成的原因 台灣中小企業在過去四十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家庭式的中小企業形成一種有系統的合作關係。自企業內部的生產協調至對外的原料採購、接單、代工,甚至銷售管道、行銷市場上,均由層層縱橫交錯的人際、生產、代工、行銷等網路所構成,而此種特有的網路關係不僅降低一些外購交易行為的成本,而且促使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的訊息上更為順暢,也使得它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下,能夠更具備靈活應變、規避風險的能力,它們小卻堅實、富有彈性以及效率(李宗哲,民83;鄭伯燻及劉怡君,1995)。同樣的,高承恕(民83)的田野調查與訪問記錄中,也說明網路中的人情關係與信任,將交易成本降低甚多,尤其在緊急趕貨時,上游原料廠在一通電話下,不用填表等例行動作,當天就將原料送到。而在工廠倒閉清償債務的案例中,人情關係與信任也決定了還債的優先順序,雖然這不一定是一個「合理」的案例,但卻是一個「寫實」的案例,中小企業的業主在思維方式上誰人不是如此?因此身為網路成員的企業主,在有限的經營環境中仍得以降低營運風險。另在合作的網路關係(協力廠組合)中,有能力接單的較大廠,常常在小廠財務資金不足、機器設備缺乏時,會先給予相當的融資額度,或者投資一部機器,並讓對方在二至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DpBSTop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