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之课内文言文.docx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之课内文言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之课内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之课内文言文《伤仲永》阅读全文。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①世隶耕: 隶属,属于 ②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③复到舅家: 又、再 ④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2.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向同县的人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和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又发生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刻画了一个贪婪、自私、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阅读全文。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岁童年时期—才思敏捷;第二阶段:十二三岁少年时期—才思衰退;第三阶段:二十岁青年—才思衰退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根本原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交代了方仲永籍贯、身世姓名、家世,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必要的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既衬托出他天资非凡,又暗示造成他悲惨命运的家庭背景。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主旨。阅读全文。1.第三段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观点?议论。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2.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人成才的重要性。3.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4.主人公是“方仲永”,题目为什么是“伤仲永”呢?“伤”是“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暗示文章主旨,奠定文章感情基调。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闻鸡起舞》、《凿壁借光》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阅读全文。1.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散文随笔。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2.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全?? ②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③ 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扳”通“攀”,牵、引??。?4.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ABC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DEF??????????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 5.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__,其具体做法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阅读全文。1.“之”的用法主要有6种: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去;③结构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指出下面的意思。(只需写出序号)忽啼求之(?①???)????????????? 卒之为众人(?⑤?) 不能称前时之闻(?③???)2.抓住关键字,品味语言。 忽啼求之生动写出了方仲永所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表现了什么?“即、就”是两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父什么形象?刻画了父亲贪婪、目光短浅、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5.“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交代了什么?“见、闻、问”交代了仲永后来的变化与结局。《木兰诗》阅读全文。1. 木兰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

文档评论(0)

fg67f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