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葛上氏大宗谱碑文考探.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惠安葛上氏大宗谱碑文考探

碑考《明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滨江陈公暨太孺人曾氏墓志铭》考探陈成水前 言2004 年11 月10 日,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庄田格山明代古墓中,出土《明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滨江陈公暨太孺人曾氏墓志铭》(以下述简称《墓志铭》)。该墓是陈浩(1515——1582 年)和曾氏(1520——1613 年)的合葬墓。出土墓志铭三块,①每块65×35×3 厘米,铭文稍许破损外,绝大多数完好,字迹清晰娟秀,有3200 字左右。它记载葛上村陈氏之源流及墓主的宗族世系,其中有明代地方史料、文化、经济、礼仪习俗诸多方面的记实,遗物的本身是最好的证据,具有一定的研考价值。一 大凡一支族群聚集卜居、生息繁衍,总是随遇而安的。继而人丁兴旺子孙繁荣、枝叶茂盛,瓜瓞绵绵。为了扩大生机,又择地迁播,去寻找更大(新的)生存空间。但木本水源,支分源一。出土的《墓志铭》,它记录其中一支入闽陈氏族人分衍的路线图,使人仿佛看见宗人生息的踪影,听见他们徒涉的脚步声,引导后人去追寻其历史之足迹。 葛上陈氏是惠安的大姓之一。众所周知的文革时破四旧原因,族谱被焚为灰烬,致使族人源流世系中断,只剩老辈人口耳传说,言吾先人从晋江涵口迁来,但缺乏资料文献的凭证。原谱既失,续谱无存,世代之湮无从考矣!但沧海必有遗珠。此次发现尘封近五百年的墓志铭,令人惊喜地从史海钩沉中,找到陈氏家族之宗源,发现许多珍贵的宗族史料。《墓志铭》赫然明白写上:“先人晋江人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今葛上)……”,这证实老人传言准确无误,使多年追寻这支陈氏先人迁徒、卜居、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惟独欠缺中断的葛上陈氏这一支重要环节,于今终有正果。笔者为寻根探祖,早年曾到过莆田涵江之西亭,厦门之西亭,本邑之西亭寻访,还曾先后三次往晋江涵口做调查。观阅《蒋德璟予涵江(口)谱》序中记,“余涵江之陈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晋安诸陈最繁,诸陈有别之涵口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出青阳山,至元延佑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谱序记述源与流,还进一步说明这一支入闽陈氏族群有别其余繁多的陈氏族人。从晋江涵口陈氏宗祠大门楹联,也可证实。其联:“分谱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雏麟绵世泽;开科由太守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簪缨孺鹊行宗风”。写出宗族迁徙历程及人文辉煌。 综上所述,证实这一支陈氏族人入闽时间在唐朝末期,始迁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之涵头。元朝至元年间,从涵江迁居晋江青阳山,始祖念五公隐逸,至碧溪公时,缘外岳官是涵口谢天官讳许公之婿,因而于淳佑年间(1241——1253 年),迁籍涵口村。此一支陈氏族人迁徙历程:固始……莆田(涵头)……青阳山……涵口。涵口是这支陈氏的发祥地。 晋江涵口陈氏“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孟甫生景玉,景玉生克让,克让生希德,希德生学良”(一世孟甫……二世景玉……三世克让……四世希德……五世学良);而《墓志铭》的主人浩(六世)、其子文溪、文选(七世)、其孙家栋、家标、家楹(八世)、其曾孙廷琛等十人(九世)。这一珍贵宗族史料的发现,弥补族谱焚毁后世系之空白。《墓志铭》这一记载,使葛上族人流有源,木有本,又使陈氏先人中断的迁徙路线重新续连,这是承上启下的发现,使族人世系又源远流长。葛上陈氏族人中一支(传说三房十五郎公)②分迁至洛阳镇陈埭头定居,分立宗祠,观其祠堂门联:“锦里聚族地气钟灵歌鹿鸣宴英雄己岁同科登虎榜;葛上分支克绳祖宇称名官司谕学一时政教宪鸿猷”。下联书“葛上分支”字是分迁之左证。陈埭头之二世五房公又迁居南安下宅村,下宅村又迁入霞宅(其村族谱无志载)。霞宅陈氏中一支又分至惠安虎窟。于此,这族陈氏下衍迁居轨迹:葛上……陈埭头……下宅……霞宅……虎窟。葛上是承接之地。历史之留痕,跃然呈现在眼前。当然,族人繁荣昌炽,瓜瓞绵绵,纵横交错,分支林林总总,散居各地,海内域外,均有后裔。 一个宗族群体,人丁世代相传,一脉相承,一本同根,其门第世系繁多,但都以同一的血缘为纽带,它们视祖先、宗祠和谱牒是至高无上的,族人十分重视其源流、列宗列祖、辈分(字匀)这些共同的标志,体现其归属观念和同源意识。《墓志铭》的发现,填补葛上宗源一环,也承接血缘相传之宗脉,为研究宗族史谱牒提供重要佐证。二 明初,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在福建浙江等处流窜作恶,他们每到一处,抢劫财物,奸淫烧杀,手段十分残酷,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害。特别在嘉靖年间,倭寇猖厥无以复加。据《惠安县志》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寇骚扰惠邑”、“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又侵扰惠邑”,史志记载简略,因为对一地区甚于一个县来说,都不足以记录,但对一个村族而言,却值得大书特书。发现的《墓志铭》,详细记录东夷倭贼屡次侵犯葛上村的事实,这一史料的出现,填补方志疏漏,为县志提供可靠的诠注和补充。历

文档评论(0)

baa89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