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建镇的过程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所亲历的中国农民城——龙港建镇过程的历史回顾  陈君球口述 魏启番整理  龙港农民城是温州模式的民间推动型城市化的典型。但是,长期以来,见诸于文字的大多只有龙港镇建镇以后尤其是1984年下半以后这段时间如何采取利用民间力量建设龙港农民城的介绍,而对于龙港建镇前的港区开发时期是如何积极采用民间力量私人建房和吸引农民进城的,却少之又少。为了客观还原龙港建镇的历史,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1981年10月11日苍南县委派出调查组选址起到1983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龙港镇,1984年港区完成历史使命这段历史进行简单回顾。    回顾龙港农民城的建设,首先得从苍南设县后的经济中心选址说起。国务院(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七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新建的苍南县,面积1272平方公里,人口933310人。全县七个区分属三个片,除江南三个区属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外,其余地区尚属欠发达地区。因此,新设立的苍南县是个比较贫困的县。全县除了几家小酒厂外没有一家象样的工厂,国有商业除人员、财物一分为二外,其余固定资产全部留在平阳县,一切要从零起点。而且整个县域没有一个像当时鳌江镇那样的经济中心城镇。苍南县的生产、生活资料仍然要到鳌江镇批发转运,连百姓红白喜事操办酒席的食品和副食品也得到鳌江采购,工业生产的商品就更甭说了,进出全部都要三搬两倒运到鳌江港口再中转。这样,加上来回过江的运费,耗费的成本就更大了。从江南三区的地形看,域内河流渠道走向条条都通向鳌江港口,每天都有几百成千条船只来往穿梭于方岩下内河埠头,江南三区的物资进出都是船运到达鳌江港口外运的。但是平阳、苍南两县分设后,鳌江镇不属苍南县管辖范围,没有本县自己的仓储码头,必将影响到苍南县物资调运和全县的经济发展。因此,1981年6月国务院批准分县至正式分开前一段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不少人认识苍南经济落后,都在争取留在平阳工作。   1981年10月11日,原平阳县委副书记陈常修找我谈话说:“我在省参加会议期间,向省委领导汇报了苍南分县后干部群众对分县情绪。省委领导指示,要我们对县城设置拿出一、二个比较好方案。你是苍南籍人,又长期在城镇工作,有城镇工作经验,以你为主,同于瑞祥、林家熙(工程师)三个人到苍南县境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选择一二个方案,着重围绕县的经济中心地址问题展开调查,时间要抓紧,在月底要拿出初步方案。”   说到城镇选址,我马上就感觉到肩上这个担子的重量。因为我1951年任宜山镇长,1956年任当时平阳县城关镇书记,一直干了三十年城镇工作。期间遇到不少问题,也吃了不少苦头,深知城镇工作之难。这次要我负责新城镇调查选址,我当晚就找了于瑞祥、林家熙,三人进行商量研究。他们两人也是城关工作岗位出来的,因此,对城镇选址工作有共同体会。谈论中自然联想到平阳城关镇发展历史。平阳城关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因为不靠江河,没有码头,到当时还只有11000人。1962年县城再次带头试点再次压缩,非农业人口只剩9000人(居民户)。而鳌江镇只有40多年历史,因为靠近港口,经济发展远比县城快。现代城市建设多向港口发展,城关如果发展缓慢、经济不发达、市场不繁荣,就不能承担起县城应有责任。这次我们参加选址,一定要本着对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它选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第二天起早,我们就出发开始工作。   根据领导指示,我们重点对萧江、凤江、湖前、沿江、龙江、宜山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经反复比较,最后选定了在沿江、龙江之间的滩涂上的方案。因为这里地处物流交通咽喉地带,具有开发建设港口城镇的自然地理优势;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有一定的人文历史积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不小能人和专业户。但是此处还是一片滩涂,没有旧城基础,除了建设初期困难较大外,按照过去制度,城镇人口来源也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向领导汇报后,于10月31日到温州,胡显钦副市长召开有关部门、城建专家听取了汇报,大家一致同意沿江方案,并决定组织专家帮助进一步深入核查、论证后落实。选址过程中,县委两次召开扩大会议听取汇报。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认识争论:一种认为沿江一带条件很好可以把县城也改为沿江;一些人由于不熟悉情况,坚决反对将经济中心选在沿江滩涂上,更反对改变县城选址。   会后县委书记带副县长和我向省计委、经委等单位汇报新建县有关情况,并要求财力物资支持。并安排金大真[1]带我向有关厅局详细汇报经济中心选址情况,他们对公司搬迁沿江一带建立县经济中心很感兴趣,事后省计委、交通、商业、供销、水电、邮政等十多个厅局领导先后来实地考察后都同样对沿江开发县经济中心很满意表示调整年度投

文档评论(0)

WEnIkCQbw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