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序言
《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序言
李德顺
1986 年,一篇题为 《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的文章
引起了我的关注,并从此认识了作者,一位名叫郝晓光的中科院博士。该文之所
以引起我的关注,并非因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写出了哲学论文而令人好奇,而是
因为这篇论文指出了当时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很流行却未被觉察的一个引证错
误,作者对马克思著作的熟悉程度令人敬重。
2010 年,当我 看到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
题——兼谈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
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最好方法——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马克思
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
和《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等
论文的时候,虽然我对作者的观点未尽认同,但不能不承认,作者对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和哲学不懈钻研的执著精神和学术积累,已使他开辟出了一个属于自己
的、独特的理论天地。
有所破便有所立,有所 “否证”,常常意味着要追求创新。如果说本书作者
1986 年的工作是一种 “破”,那么他后来的工作则走向了一种 “立”。在这里,
作者沿用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等哲学思维方法,通过
对《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提出了他的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研究纲领,并试图在哲学领域进行一场独立自主的创新探讨。因此听说这一建设
性的研究成果即将以《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为名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觉得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
“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是我们古人对国人常犯的一个毛病的反
省。在理论和学术领域,这种助长浮躁风气的毛病,近 来也有增无已。有热点
而无亮点,有时尚而无积累,已经成为时下一种非常普遍的学风。在这种情况下,
我的朋友郝晓光博士能够抓住一个问题不放手,24 来专注于对它的思考和探
求,这种精神和努力实属不易。要知道,这并非他的本职专业所在, 与他的职
称、职务和其他切身利益不相干啊!从 1986 到2010 年,24 对哲学的发展
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生涯来说则不算短。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
iii
在这24 年中经历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发展。而郝晓光则在哲学的高度上体
验着这些变化,并力求给出一套至少能够令自己信服的哲学回应。这样的精神力
量,难道不值得珍惜么?学者们如果能够普遍地保持这样的理论追求态度,我们
的学术繁荣还会遥远么?我觉得在理论研究上这种执著精神的价值,要大于每个
学术成果的意义。所以,尽管自己对他的剩余价值哲学尚未及有更多的了解,我
也愿意为之助兴,并期待着在有关的探讨与交流中,使认真负责、究竟至极的学
术探索精神得以弘扬。
是以为序。
2010 12 月6 日于北京
iv
录
序言……………………………………………………………………… 李德顺
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1 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使用价值概念等
于哲学价值概念”批判……………………………………………………(1)
2 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扬弃——论商品价值的哲学意
义 …………………………………………………………………………(7)
3 从“人的异化”到“劳动力的商品化”——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在
“人的价值”问题上的联系 ……………………………………………(20)
4 论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28)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商品——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性范
畴…………………………………………………………………………(35)
6 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