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的艺术空间.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梳子的艺术空间

梳子的艺术空间 前言 人类的进步需要在每个环节对智慧有所秉承,这种连贯性使得人类文明得以长成苍天大树.智慧的秉承即所谓的学习,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包含我们对过往的认知。对过去的记载与经验的总结,我们谓之历史.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万不能通过臆想和顿悟,那我们何以了解历史?正如化石之于生物考古,文物是我们考察人类文明脉络的重要线索. 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眼中,文物除去显而易见的审美价值,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价值蕴涵其中.帮助原始人类度过艰难生存的石器,一度是人类重要劳动工具的青铜,在采摘活动和居民生活中有重要地位的陶瓷…它们无一外乎,由最初的实用用途发展到艺术性,礼仪性用途,由草野走向庙堂之高,因此朝代最高的文化水平在这些器物上留下遗迹,比如铭文.因了文字在考古中的重要性,对青铜,陶瓷的研究等文物向来是文物考察中的“热馍馍”.再加上经得住岁月磨损的这些“凝固的历史”存留甚少,它们被精心地保护着,享受着古今经久不衰的尊崇,却依旧远离庶民百姓. 今次,我希望从最接近我们生活的物件着手,窥探遥不可及的过去.它没有密不透风的”保护膜”,它没有静止在辉煌的过去,它还在成长着,在民俗文物中忽隐忽现,只有有心人追逐着它的踪迹.你注意过它的历史么?我要讨论的它,就是“梳子” 怎能不熟悉?每个女孩子有关青丝乌发的梦想里少不了它的身影,每个高度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甚至人类头脑的进步都有它的一份功勋.在谭木匠的木梳的纹理和自然香气中,今代之物勾起我对远古的遐思,我试图以此为展台,衔接古今的艺术空间. 梳子的诞生 梳子的形态似乎是永葆青春的,不像陶瓷一样千形百态,一直都像几根细小的筷子并列捆绑而成,只能在梳背上大做文章.又囿于挖掘出的文物有限,我们难以判定第一把梳子诞生于何时何地,由谁发明. 在难以考证的民俗文物中,我们总会借助历史中民众的力量.民间口头文学中就蕴涵着丰富的梳篦文化,包括梳篦神话,传说和各种梳篦故事.口头文学不具有严肃的写实性,但总归是与特定的社会,事实相关联的,即使不能给予我们确凿的文字记载,但却多少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让我们一览民族想象的无限和奇妙,它在历史记载的贡献中空缺,却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梳篦的故事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内涵,下面列举较为有名的中国民间关于梳篦发明人的故事. 据说梳子的创始人是赫廉。赫廉是炎帝身边的巧手匠人,他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一把梳子,献给炎帝。炎帝用它梳头不久,轩辕黄帝的部落大举进攻炎帝部落。经过激战,炎帝失败了,赫廉也被俘,成了一名奴隶。即使如此,赫廉也没有泯灭创造之心,仍然琢磨着他的梳子。不幸的是,监工以为他在制造“怪物”,图谋不轨,上报黄帝,赫廉被关入死牢。看守皇甫是个匠人,很同情赫廉,给赫廉想了一个计策:做一把梳子给黄帝的妻子螺祖娘娘,如果博得娘娘的欢心,赫廉就有救了。在皇甫的帮助下,赫廉连夜赶制了一把美丽的黄杨木梳。天亮时皇甫冒着生命危险把木梳献给了螺祖娘娘。螺祖欣然而试,并顺手挽了一个漂亮的发髻去见黄帝。黄帝看到自己的妻子如此光艳照人,惊讶极了。得知原委后,对赫廉的梳子赞叹不已,立即赦免了赫廉。可惜等黄甫把命令带到时,赫廉已经被杀了。黄帝后悔不已,为挽回自己的过失,追封赫廉为梳子的始祖,令皇甫承传梳子手艺,推广民间。后世梳篦行便把赫廉和皇甫共同尊为制梳的祖先。除了整理头发外,梳子用作发饰亦有悠久的历史。今天保留插梳习俗的民族大都有关于插梳起源的传说,而插梳习俗并非起源于纯粹的装饰,而是有避邪和仪式用具的用途。原始人认为绾发插梳有着让神灵留守头上的目的,而他们也就相信就接触过头部的梳子可以驱走猛兽、害虫,甚至用作陪葬品去保护死者的亡灵。 最初的原始人不约而同地首先采用了结齿直梳(类似手形的造型),说明了梳子发明的动机正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头部卫生问题(手指代梳抓挠头部的虱子)。我们可以猜测:随着人类群体中出现了对神灵的崇拜,梳子才有了神圣的用途。今天,虽然这种习俗在仍存在于一些民族中,如苗族,侗族,但是在大部分地区,梳子的用途似乎逐渐简单化了,人仅把梳子用作整理头发的工具,祭祀礼仪和装饰打扮之用分别对应着科学精神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已远离时代的需求。梳子经历了由简单需求到复杂功用再回到简单用途的过程,由此观之,民俗文物是真真切切地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共同发展的。 梳篦之美 如何在固定不变的造型中玩出花样,玩出文化?历史长河中总不缺少这些聪慧的能工巧匠。小巧而不善变的梳子留给梳匠的创作空间似乎不大,但每每看到精美梳篦我们总不禁赞叹人类的艺术创造之登峰造极。下面我将展示良渚文化和唐宋时期的梳篦。 良渚时期是玉饰梳背的初显之时。玉饰梳背顾名思义是指将兼具把手和装饰功能的玉质部件镶嵌在木,骨象牙等梳齿顶端。使用时梳齿插入发中,梳背露做装饰,所以梳背饰有花纹。种种迹象表明良渚人以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