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免疫缺陷病.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免疫缺陷病 一. 概述 1. 定义: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系统 先天发育不全 或后天损害 免疫功能障碍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 分类 原发性(先天性) 继发性(获得性) Primary PIDD Secondary SIDD 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补体缺陷 3. 共同的特点 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 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 细胞免疫缺陷 病毒、真菌、胞内菌、原虫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 恶性肿瘤发病率大大增加 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增高 以SLE、类风关多见 遗传倾向 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 免疫功能不全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 T细胞 联合 吞噬细胞 补体 50% 18% 20% 10% 2% 1.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血清中某一类或全部类别的抗体水平降低 胞外菌易感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选择性IgA缺陷 性联高IgM血症 X染色体上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缺陷 前B细胞 成熟B细胞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 IgG、IgA、IgE均明显降低 IgM正常或增高 2. 原发性T细胞缺陷 T细胞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 缺辅助T 体液免疫不全 对各种胞内胞外微生物普遍易感肿瘤高发 DiGeorge综合征(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T细胞信号转导的缺陷 CD3?链缺陷 CD3?链缺陷 ZAP-70缺陷 T细胞应答缺陷 3.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T、B细胞共同缺陷 严重的持续的病毒感染和机会性感染 接种活疫苗 全身性感染而致死 口腔和皮肤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轮状病毒和肠道细菌引起的顽固性腹泻 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炎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IL-2受体?链基因突变 多种CK受体功能缺陷 T细胞发育停滞于pro-T 腺苷脱氨酶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 T、B发育停滞 MHC I/II 类分子缺陷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NA修复缺陷 TCR、Ig基因异常 伴小脑进行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 性连锁隐性遗传 T、B、血小板均受影响 湿疹、血小板减少、化脓菌感染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 4. 补体系统缺陷 补体固有成分缺陷 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补体受体缺陷 C1q、C1r、C1s、C4、C2、C3、P、D C1INH、DAF、CD59 CR1、CR4、CR3 化脓菌感染和自身免疫病高发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5. 吞噬细胞缺陷 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慢性肉芽肿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 细胞呼吸爆发受阻 杀菌能力下降 反复化脓菌感染和/或慢性化脓性肉芽肿 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常见原因 1. 营养不良 影响免疫细胞成熟、降低免疫应答水平 2. 感染: 病毒(HIV、麻疹、巨细胞、风疹、EB病毒) 胞内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原虫 蠕虫 3. 医源性: 免疫抑制剂、放射 4. 肿瘤: 尤其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常可进行性抑制免疫功能 如 Hodgkin病致细胞免疫缺陷 慢性白血病 B细胞增殖受损 (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1. 流行情况 1981年发现首例 至03年底,已有1600万人死亡,4000万人感染HIV 非洲最严重,南亚东南亚次之 我国亦非净土:已报告84万 2. 病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 可分为HIV-1和HIV-2两型 AIDS主要由HIV-1所致,约占95% 3. 主要传播途径: 传染源为为HIV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病人 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唾液、脑脊液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垂直传播 4、AIDS发病机制 (1)HIV侵入免疫细胞: HIV包膜蛋白 gp120 CD4 受体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4和CCR5) 辅助受体 CD4+ T 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受体结合 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病毒进入细胞内 双链RNA逆转录为DNA 整合入宿主基因组 潜伏期 大量复制并合成病毒蛋白 装配成完整病毒并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出细胞外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