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证源流医.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科病证源流医

内科病证源流 [引用 2009-09-25 20:47:45] 字号:大 中 小 内科病证源流 第一单元 感 冒 感冒的源流:   《内经》认为感冒的病因是感受风邪,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汉代张仲景提出桂枝汤治疗表虚证,麻黄汤治疗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实、表虚,奠定了理论基础。至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在伤风方论中论述《和剂局方》参苏饮时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首次提出感冒一词。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朱氏提出治疗本病,立辛温、辛凉两**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明清时代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虚人外感宜扶正祛邪。及至清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因本病容易传染而有时行感冒之称。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较多的采用温热病的方药。从而使感冒的理法方药更加完善。 第二单元 咳 嗽   咳嗽的源流: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作了系统论述,《素问宣明五气论》“肺为咳”但《咳论》也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了诸如“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胆咳”“厥阴咳”等十种咳嗽,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执简驭繁的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阐明了辨证当以虚实为纲,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第三单元 哮 病 哮病的源流   《内经》中虽无哮病之名,但书中所记载的“喘鸣”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如《素问·阴阳别论》说:“……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还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 ,必有伏饮。”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其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搏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第四单元 喘 证   喘证的源流   关于喘证,《内经》论述较多,记载了喘的名称、症状和病因病机。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说:“肺高者上气,肩息咳。”指出喘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之“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并列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治疗。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证,作为喘证的辨证纲领,《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实喘、虚喘之病位所在,《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类证治裁·喘症》则进一步提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 第五单元 肺 痈   肺痈的源流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首先提出肺痈之名,说明了肺痈的临床特点“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发病原因“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气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提示病起于风热伤肺,成痈机理在于热壅血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始萌可救,脓成则死”治法方药未成脓时,泻肺去壅,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排脓解毒,桔梗汤。    2.隋代,《诸病源候论》强调了正虚感邪是肺痈的致病原因。    3.唐《千金要方》著名的千金苇茎汤。    4.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期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    5.清《杂病源流犀烛》力主“清热涤痰”为原则。 第六单元 心 悸   心悸的源流   《内经》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元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与怔忡加以鉴别。《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节欲节劳,切戒酒色……不可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清代《医林改错》则补充了瘀血亦可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