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原检查法医
※ 热原检查法
药检文摘日期:2004-8-11
热原检查法
1绪言热原也称为发热性物质(日本药局方)英文叫做Pyrogen,即能够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总称。与注射剂有关的发热性物质研究可追溯到16世纪。直到18世纪丹麦生理学家panum的研究中断定,“发热物质是一种对热稳定,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由活的细菌中来的一类物质,而且微量静注后就能引起高热反应”。1923年,Seibert肯定地证实了所有注射剂的发热原因是通过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一种可滤过的高热稳定的热原污染结果。随后Rademaker进一步证实了Seibert的发现,并进一步强调避免细菌污染的重要性。之后的共同研究确立了使用家兔检测注射剂及水中致热物质的方法。这个结果导致了官方的重视,20年后,美国药典于1942年USP12)进行了收载其后,各国药典相继收载,CHP→1953年BP→1953年JP→1951年第6版药局方半个多世纪来,热原检查法在保证注射剂的安全用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热原与热原反应热原即发热性物质,目前普遍认为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脂多糖),广义说,是所有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物质的总称。
除内毒素引起发热外,还包括病毒,干扰素以及其它种种发热物质。热原反应是指临床输液反应,如果将携带超量热原物质的注射液静脉输入人体,通常在05-2h内引起机体严重的临床反应。表现为:机体外周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昏迷、休克、死亡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体温通常可上升至40左右。3热原的本质在自然界,热原分布很广,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于热原本质的研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二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热原的本质就是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细菌内毒素,就注射剂来讲,其输液反应主要来源于细菌内毒素。另一种观点是:热原可能是一类能刺激哺乳动物巨噬细胞MQ所产生的细胞分裂素Cytokines的物质的总称。所谓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内源性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TNF等)和干扰素类。这些内源性的热原质可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体温中枢,最后使机体发热。
4、内毒素分子结构(略)
5、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性质与特点一般细菌毒素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毒素Exotoxin)是一种毒性蛋白质,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G—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另一类为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
菌细胞外壁层上的特有结构,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他细胞时,才表现出毒性,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类脂A成分。
外毒素的性质与特点:·毒性强·具有抗原性·无发热性·细菌的代谢产物·单纯蛋白质、易分解破坏,对光、热、酸碱不稳定
内毒素性质与特点:·强的发热性·细胞壁上特有结构·毒性作用弱·抗原性弱·核酸多糖的高分子聚合物,不易破坏·耐热性·对酸、碱不敏感·水溶性好,生物活性强
6、细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细菌内毒素在机体水平上的生物活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发热性·致死毒性·体重减少·Shwartzman反应·骨髓反应·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非特异的感染防御(nonspecificresitance)·耐受性(tolerant)·辅药作用(adjuvant)·寒颤(血压低下,血管内凝固)?
7热原的物理化学特性:
1耐热性:我们知道细菌内毒素除了具有各种生物活性外,还具很强的耐热性,一般的高压灭菌不能使其灭活,需25030分钟以上的干热灭菌才能使其灭活,目前我国药典热原检查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关于玻璃用具的灭菌处理为1802小时或25030分钟以上,而日本药局方第十三改正为2501小时以上。其它各国药典也大都如此,据国外文献报导,当对细菌内毒素的水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处理后进行检测,发现其内毒素活性在2001小时时还能检测出来。而只有当加热到2501小时才能完全灭活,国内细菌内毒素标准品的耐热情况虽然未能考察,但可以认为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玻璃用具等的除菌最好采用2501小时以上的干烤处理。
由于热原的种类繁多,耐热性不完全相同,一般含脂多糖结构的耐热性强,含蛋白质成份耐热差。2滤过性体积小,1-50mu间,可通过滤器,但不能通过透析膜或过滤板。3水溶性: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媒4不挥发性:不易挥发,但能随水汽雾头夹带入蒸馏水中5被吸附性:可被吸附剂吸附,如活性炭等。
8除去热原的方法:实验用具:25030分钟以上,1802hr以上。JP2501h以上,其它药典也如此。样品:湿热(高压蒸气流)处理,过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