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行为效力若干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法律行为效力若干问题()

关于法律行为效力的若干问题(1) ——关于法律行为的效力 李锡鹤 华东政法大学 教授   关键词: 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效力问题/效力   内容提要: 1、民法学提出行为效力问题,是为了评价行为人追求与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民法学需要法律行为概念,是为了界定系争行为是否存在效力问题。行为的效力问题只存在于可明确判断行为人追求内容的行为。2、所谓双方行为,应为须特定人以特定行为配合方可实现效果意思之法律行为。双方行为是单个行为,配合其完成之特定行为是双方行为的条件,不是双方行为的组成部分。3、法律行为的积极效力包括许可追求实现效果意思和实现效果意思。前者为许可效力,后者为实现效力。4、法律行为效力有统一的法理根据:公权利禁止侵害,私权利意思自治。   一 法律行为概念   (一)行为效力和行为效力问题   法律规定了可支配稀缺资源的归属。行为是主观见诸客观的过程,是可以实际损害归属于他人的稀缺资源的手段。任何社会都必须维持一种社会赖以存在的秩序,都必须对行为作出评价。法律是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对行为的评价标准。在存在法律的社会,任何行为完成后,都会发生两种意义上的后果:一种是行为完成后的事实状态,即事实后果;一种是法律对该行为——其实就是对该行为的事实后果——的评价,即法律后果。如:某人去商店购物——事实后果是某人到了商店;法律后果是该行为属某人正当行使人身自由权,受法律保护。法律对该行为的评价是肯定的。又如:某人骑车不慎撞伤他人——事实后果是他人被某人撞伤;法律后果是某人与伤者发生了侵权之债。法律对该行为的评价是否定的。行为的事实后果可以理解为行为的事实效力。行为的法律后果可以理解为行为的法律效力。法律社会中的任何行为均有此类事实效力和法律效力。在这一意义上,行为是否存在效力不成为问题,法学无须讨论行为有无效力,是否生效。法学中的所谓行为效力问题,实际上不是对行为后果的评价问题,而是对行为人追求与行为后果之间关系的评价问题。这一评价的前提是可明确判断行为人的追求。任何行为均有行为效力,包括事实效力和法律效力,但只有可明确判断行为人追求的行为,才有行为效力问题。民法中的行为效力问题,实际上不是对民事领域中行为后果的评价问题,而是对民事行为人追求与民事后果之间关系的评价问题。   (二)民事领域中存在效力问题的行为   行为是意志的表现。在这一意义上,任何行为都可称表意行为。但表意行为之“意”,有特定含义,指效果意思,即追求民事效果之意思。所谓民事效果,指变更(含延长、限制)或可能变更民事关系,包括:1、变更民事关系,如设定、变更或终止权利;2、行为完成时未变更民事关系,但如不撤回或撤销该行为,将变更民事关系,如遗嘱、非即时生效的要约和承诺;3、延长民事关系的期限,如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引起时效中断;4、限制民事关系的期限,如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后,相对人向其法定代理人为催告行为,法定代理人在法定期限内未作表示,视为拒绝追认。有些发生民事效果的行为,从外观上能明确判断行为人的追求内容,本文称陈述性民事行为,如表意行为,以及通知行为(又称表现行为),包括通知、催告、承认、宽宥等。其中表意行为表示的是效果意思,通知行为表示的是非效果意思。通说将通知行为分为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情感通知。其实,三类通知行为均追求通知相对人某个非效果意思,可概括为意思通知。有些发生民事效果的行为,从外观上不能明确判断行为人的追求内容,如狩猎、创作等,本文称非陈述性民事行为。民法中的行为效力问题,即所谓行为有效、无效、生效、不生效、效力未定、效力可变更可撤销等情况,只存在于可明确判断行为人追求内容的行为――陈述性民事行为,包括表意行为和通知行为。有民事效果的表意行为就是法律行为。通知行为属事实行为,但也存在效力问题,称准法律行为,准用对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定。非陈述性民事行为无效力问题,无论称其有效、无效、生效、不生效,还是效力未定、效力可变更可撤销,均无意义。   需要指出,表示效果意思,也可视为通知效果意思。因此,意思表示与意思通知,或者说,法律行为与通知行为,两者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通知一个意思,而在于通知的是否效果意思。如果通知的是效果意思,属法律行为,不属通知行为。通说认为,债权转让合同成立后,受让人取得转让债权,但未经转让人通知受让人,对债务人不生效。然而,债权仅对债务人生效。对债务人不生效之债权不是债权。在法理上,债权转让合同是转让人保证向受让人转让债权之合同,不是转让人实际向受让人转让债权之合同,属订约行为。转让人向债务人之通知行为是转让人向受让人实际转让债权,属履约行为,类似于买卖中的交付。此通知行为含移转债权之效果意思,属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概念是德国民法学家的创造,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的含义。但在今天,可以认

文档评论(0)

xiao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你好,我好,大家好!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016204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