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别赋
焦点问题 :此文是如何将离别之情表现成永恒的人生主题?
此文何以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佳作?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6岁能诗。
与鲍照并称“江鲍”
《别赋》与其另一篇《恨赋》为姊妹篇。南朝齐、梁间骈体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江淹的文学声誉,主要还是得之于此二篇名作。
赋的文体特点和发展演变历史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汉代定制。内容上 “体物”以“写志”。在表现上铺陈。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别赋》题旨:抒写生离之悲这种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生活体验及人生永恒的缺憾
艺术特色 :构思:先总后分,突出事不同、情不同、境不同
手法:善用铺叙、渲染、衬托
艺术形式:骈对精整,文句活泼 词采绚丽,用典得当 声韵和谐,宛转流丽
文章内容解析:在整饬的形式美中注入了强烈的情感
离别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人世间离别悲伤的普遍情绪 虚化政治和社会 感伤的艺术美
古代的离别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美酒、乐曲、杨柳;也有一些上演分离的地点,如灞桥,阳关,南浦,长亭,古道等。
相传为苏武写与李陵的一组《别诗》,首篇最后四句便是写到了酒: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这是以酒饯行。
李陵的一组回赠诗中,有一首则说到以酒解离愁: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离别诗用到几乎泛滥的意象不是别的,而是杨柳。这大概与《诗经·小雅·采薇》有关,这首表达出征士兵的思归情绪的诗歌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柳”与“留”谐音双关,所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一习俗汉时已兴,当时民间就有《折杨柳》的曲子。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首《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长安郊外的灞陵桥(故址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陵墓而得名),因两边种有杨柳,汉、唐时长安人送客东行,多至此折柳送别,执手相看,黯然伤怀,故又名销魂桥。
李白《忆秦娥》词云: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被谱成乐曲后,叫作《阳关三叠》,后来竟成了一般离别歌曲的泛称。
南浦这一意象,出自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本指南方的水滨,后来也成了送别之地的代称。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杂说
焦点问题:1、为什么说化工才是天下至文的艺术境界
2、此文对“发愤著述”的论述是如何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深度的
作者的经历和创作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思斋居士、温陵居士等。
思想上的“异端”:狂狷的精神 深受泰洲学派思想的影响关于晚明浪漫主义时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思想解放 张扬自我 肯定情欲 反对权威
文本内涵解析:
化工与画工的比较 真性情与道德观 自然美与人工美2. 发愤寄托的创作观
《西厢记》和《琵琶记》比较
不盲从规范、法则,而着眼于情感的自然流露 不露痕迹的自然之美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重视表现、寄托的主张1. 自我表现 2. 旁托假借3. 小中见大 在我国文学思想史上,发愤著述之说渊源久远。但李卓吾将这个说法与寄托问题联系起来,却是绝无仅有。
李卓吾的“化工”说针对当时的通俗文学──戏曲而发,推崇 “诲淫”之作《西厢记》,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文本艺术特点:1. 立论大胆,用语略带夸张。2. 行文气势凌人。
渔父
焦点问题:
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关于作者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与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不过,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既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
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归于屈原名下当无疑义。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像《远游》《卜居》《渔父》等。
关于骚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
文档评论(0)